在贵阳广告节期间,我演讲《巨变时代广告业的机遇与挑战》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其中,有很多广告界的人士纷纷表示,广告业的变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惊人,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整个传播行业的格局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新的数字营销平台,很可能在短短一到两年的时间就迅速崛起,而如果去看社交媒体上的传播热点,则几乎可以按照小时来更新。很多时候,品牌还没有完全琢磨透上一个互联网营销的新名词,新的技术和新的工具又诞生了。 小米宣布新浪网的总编辑陈彤正式加入小米担任副总裁,陈彤几乎是中国门户网站新闻模式的亲手塑造者,但是,这些年在视频媒体、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几股力量的夹击下,老一套的传统门户新闻模式显然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光环,因此,陈彤只能选择站在时代的浪尖,去一个炙手可热(小米),被投资者追捧(投资10亿做内容),又充满想象(互联网电视)的内容平台继续发光发热。 11月6日下午两点,《广告大观》发行人兼总编辑、中国经典传播虎啸奖创办人陈徐彬在虎啸领袖专家团的微信群里突然说,四点钟将发布一个重大的消息。当时大家还在开玩笑说,会是广告行业的什么八卦消息吧?等到下午四点,这条消息发布,拥有19年历史的《广告大观》杂志郑重宣布,从2015年这本杂志将正式更名为《数字营销》,陈徐彬称之为,这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 我相信,既然是战略转型,名字的更改也就并非一时的追赶时髦,也并不是简单的换汤不换药,或许这当中也有过纠结,也有过担忧,毕竟,《广告大观》杂志是一本在中国广告业发展过程中有份量的杂志,而且,作为一本行业杂志,这本杂志一直做的是广告垂直的圈子的事情,且经营得也算不错。但是,作为行业人士,我们会发现,在此前的《广告大观》杂志中,探讨数字广告、数字营销的内容已经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内容。 那么,改名仅仅是随手的一个动作吗?一个品牌的变更,背后往往代表着理念的更迭。《广告大观》到《数字营销》,显然不简单是字和字的差别,而是代表了中国广告业在数字时代的演变趋势,数字时代,“广告”已经不能概括营销传播的内涵,在今天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节点,广告即内容的时代,品牌要影响消费者,必须从内容、技术到媒体平台建立整合的跨界的传播生态。如果说《广告大观》曾经记录了传统媒体主导的“广而告之”,消费者“大而观之”的时代,那么,《数字营销》开启的则是一个由消费者和数字媒体主导的对话、互动、体验、社交和参与的营销时代。 这个新的数字营销衍生开的趋势,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已然裂变,不管你拥抱还是不拥抱,其价值已经随着数字平台和产业链的成熟在爆发。三四年前,很多企业还在谈要不要做数字营销,这两年,很多企业谈的是如何更好的应用互联网思维;前几年,很多新兴的技术公司在谈大数据的时候,大家还在雾里看花。 但是,今天,跨屏技术、移动互联网、程序化购买等等已经蓬勃发展;而从参加广告营销行业里面的各类奖项评选的营销案例和作品中,也能发现,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区分什么是数字营销案例,因为今天任何的一个营销活动,数字营销已经成为标配。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在讨论的,不再是如何做数字营销,而是如何用最好的创意、最有扩散性的话题、最精准的数字技术来优化数字营销,甚至,传统营销和数字营销之间如何更好的融合,线上线下如何更好的协同,都成为了热点。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营销环境,互联网的去中介、去中心化的特点,互联网的技术和平台带来的传播节点的分散性,互联网消费者兴趣化、个性化、分群化的重新聚合,让传播不再遵循一条普遍性的成功逻辑,我们处在一个更加开放也更加复杂的传播环境中。 而数字营销,已经不再是配角,不再是偶尔尝鲜的小创新,而越来越成为重新串联和组合所有传播媒介和传播节点的核心,传播要不就是直接由数字营销平台引爆,要不就是在其他平台引爆,但是,最终回到数字平台与消费者进行更加紧密的对话。 当然,我们谈数字营销,并不是数字技术的等量代换,而是以消费者的数字生活轨迹为中心的整合营销;数字营销,也并非是传统营销的对立,而是传统营销的接口、传统营销发挥创新和创意的舞台,数字更代表跨界的融合。当消费者的注意力在不同的数字屏幕中转移,当人们每时每刻都可以用移动互联网快速链接人、链接服务、链接世界的今天,数字营销,已经可以充当营销的引擎。 创业家杂志创办人牛文文从美国硅谷考察回来说,硅谷的公司面对互联网浪潮的时候,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挣扎和纠结,因为他们认为,新的时代就是机会和改变。我们希望这本2015年从《广告大观》演变为《数字营销》,已经积淀了19年的广告营销行业的专业杂志,能够抓住机会,成为中国互联网营销变革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更多相关资讯,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广告买卖网的杂志广告频道。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