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2015年的中国电视行业风风火火地走完了上半年的历程。但回顾这半年,电视行业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让这个行业动荡不止。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拜金价值观无孔不如地渗入电视内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逐步沦为以逗乐观众为终极目标的创作。重口味、缺乏内涵的作品大行其道,成为吸金利器,随着商业化生产流水线化,电视剧收视和电影票房找到了肯德基的“鸡翅速成”大法。 在此,本文罗列了中国电视业发展过程中的八大病态,作为警醒。 一、七成电视剧收视不及格,制作费与演员片酬配比倒挂 2015年,由于实施一剧两星政策,卫视晚间电视剧播出体量有所减少,但在上半年播出的电视剧中,绝大多数也收视奇低,成为“炮灰”。根据CSM50城数据,收视率超过2%的只有一部跨年播出的《武媚娘传奇》,收视率超过1%的少之又少,且大多集中在湖南卫视的独播剧中。而70%电视剧的平均收视率低于0.5%,属于不及格。 造成这样的结果,不能仅仅归咎于一剧两星政策,而是因为,电视剧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在资本的驱动下拼命赶时间、赶着赚钱:投资方砸巨资请大牌,却不知最后剧出来会变成啥样;演员在抱怨,剧本明显几个人写的,前后台词风格都不一;导演抱怨,我一天12小时导戏,完了还要通宵改剧本,否则明天没东西拍;电视台买片的因收视不好被领导罚钱,明明看当初剧本挺好的,怎么最后出来全变了? 现在优质资源越来越贵,好的资源被无情的稀释,大量的剧变成了“瘸子”,一部戏要集中最好编剧、导演、演员,简直是天方夜谭。很多制作人纷纷抱怨,大腕演员的片酬占据了总投资的一半甚至更多,这就极大压缩了电视剧的制作费,导致与演员片酬的倒挂。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一流编剧、顶级演员参演的作品,拍出来的效果却是二、三流的水平,难成经典。 二、收视对赌加速电视剧空心化,倒逼制作公司造假 从前段时间闭幕的电视节,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领域正在发生的一个重要现象:正剧进一步退潮,颜值剧全面抢滩。“不粘锅”成了采购的重要诉求,收视对赌是签约的基本条件。电视剧进一步架空化,走火入魔成了普遍现象。 现在媒体竞争环境可以用惨烈两字来形容,除前列的卫视外,电视台广告收入节节下滑,收视率是命根子,现在卫视每年播20多部剧,每一部都输不起,电视台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自信。而为了保障所谓的高收视率,提高广告收益,就不乏有电视台在收视率上做手脚。也因此,很多电视台也开始跟电视剧的出品方签“收视承诺”,共同分担风险。 当一个电视剧在销售的时候就必须签下收视点和收视排名的时候,可想而知,制作发行公司必然要尽一切可能和力量去完成这个目标,播出平台为了自己的利益,成功用价格杠杆把制作发行公司拖下水,于是电视剧本身的质量和最后的收视结果就渐行渐远了,制作公司拿什么去跟质量死磕?“功夫在诗外”就被今天活用在这里了。势必将出现更多没品没质的电视剧,却有着高高飘红的收视成绩。对于收视对赌,慈文传媒的董事长马中骏就叫苦不迭,直言这是“逼良为娼”的节奏。 三、综艺圈变电影圈,明星片酬高“恶果”初现 在即将开打的第三季度暑期档综艺战中,有黄渤、孙红雷领衔的《极限挑战》;范冰冰、李晨、吴亦凡领衔的《挑战者联盟》;那英、周杰伦、汪峰坐镇的《中国好声音》以及刘烨、胡军蓝宇CP携手的《爸爸去哪儿3》,这样激烈的竞争场面,恐怕在电影圈中都见所未见,然而这却发生在了综艺圈。 现在制作方一方面在抱怨明星片酬高,另一方面又还是愿意砸钱请明星。这种局面究竟如何造成的?一位参与节目招商的制作公司工作人员透露在业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PPT之神”,指的就是像范冰冰、鹿晗等这些有号召力、有表现力的明星,都是大家想要的。所以每个节目方案的PPT上都会出现这些人,但其实这些人都很难请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现在一档节目如果没有影响力大的明星,连招商都困难,卖给平台也不会有人要的。所以大家自然都要砸钱请明星。 目前而言,一般中等体量的综艺节目,明星的酬劳会占到整个节目制作费用的40-50%,而大体量的节目明星的费用往往占到50%以上。为了大牌的加盟制作方降低制作费用,这是明星高片酬对制作结果最直接的影响。因为预算都是有限的,最终要考虑到营收。而且大价钱用在明星身上,但明星是否有好的表现也未可知,这提高了成本风险。 四、综艺假繁荣,“裸奔”节目折射市场泡沫 明眼的业内人可能会注意到最近中国综艺节目领域一些危险的信号。曾经高调宣传为年度巨制级作品的江苏卫视《前往世界的尽头》没有品牌冠名。东方卫视播出的集结各路喜剧明星的《欢乐喜剧人》没有品牌冠名。此前北京卫视播出的《音乐大师课》也曾“裸奔”多期。这些准一线卫视的年度大型综艺节目都是制播分离的项目,它们的“裸奔”对于操盘的社会公司是噩耗,对于业界也是值得深思的警钟。 近几年,随着《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现象级节目的出现,综艺节目界吸引了资本界的目光,很多业内外资本开始涌入电视综艺节目领域,制播分离项目越来越多,但看似繁荣的背后,对于社会公司而言,实则隐藏着巨大的挑战。 很多节目因为承受不起而望“星”兴叹。曾经在广告招商时宣传赵薇、冯绍峰将参加的《前往世界的尽头》最终只用得起大张伟等二线明星。投资方在发布会时公开吐槽“好多明星都按天拿钱,我们一集拍9天付不起,做节目的,现在都为明星打工。”而残酷的现实是,很多赞助商是基于明星阵容的“咖度”来决定是否投放。江湖传言《欢乐喜剧人》原本有冠名商,但冠名商要求有黄渤参加才投,不幸的是,黄渤去了或许报价更高的《极限挑战》。 五、节目制作基本靠“引进”,原创性匮乏 今年各大卫视播出的真人秀已火爆荧屏,《奔跑吧,兄弟2》《我们相爱吧》《花儿与少年2》《真正男子汉》等节目,热度横扫电视荧屏和网络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引发关注热潮的节目,多为引进海外模式,“洋节目”备受追捧的背后,国内综艺原创性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 2013年在业界被称为“版权引进年”。当年各电视台播出的引进海外模式节目多达56档,引得广电总局当年10月即下发限制政策:要求每家卫视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然而,各大卫视对海外模式如火的热情并未被限制政策浇灭,反而愈演愈烈。只是以“联合制作”的名义替代了“引进境外版权”,摇身一变成为“混血综艺”,打了政策的“擦边球”。 国内电视节目仿佛进入这样一个“怪圈”:引进、模仿,再跟风引进、跟风模仿。这里更多的原因被归结为体制原因和逐利的功利心理。在保证宣传安全外,争夺收视率和广告收入是当今电视台最急迫的两大现实任务。在面对原创节目方案和国外已经成型的成功产品时,选择后者显然是更为讨巧的做法,对电视台主管和广告客户们的说服力都要更强。从制作角度讲,购买国外成熟模式相比自行原创,也具有效率更高,少走弯路和降低成本的优势。任何创新都是有风险的,减少风险是所有电视台的取向。 六、电视真人秀火爆逻辑:速生、速火、速朽 有业内人士说,速生、速火、速朽,就是真人秀市场野蛮生长的高速逻辑。从“超女”、“快男”的消亡,到“全民海选、毒舌评委、奇葩选手”模式的落寞,当今国内这些“高投入高产出”的真人秀能火多久呢? 电视市场运行的速度越快,求新求快的愿望越强,草率推出的急就章就越多。很多综艺真人秀虽然一度流行,但由于文化积淀的匮乏,加之流行的多变性,它常常是短命的。 综艺真人秀是流行的,但由于文化积淀的匮乏,加之流行的多变性,它又常常是短命的。一方面是花样翻新,另一方面是速生速朽,成为综艺真人秀的自反性宿命。 现在很多真人秀看起来很时髦,很轻松,很惬意,宛如生产线上出产的快餐食品,经商业策划包装上市,吃起来有味,能够快速满足消费欲,甚至会让人产生依赖心理,但是,长此以往,则会造成人体的营养失衡,对健康有害无利。 纵观电视荧屏,所有的真人秀节目几乎都是买的或山寨的。缺乏原创,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有国外的成功经验做基础,当然更容易“火”,但“速火”之后如何满足、适应观众越来越高的要求,仅靠复制或借助热点、制造“噱头”恐怕是很难长久的。 七、综艺电影票房口水齐飞,颠覆电影行业三观 今年的春节档,综艺电影走在了风口浪尖上,一边赚钱,一边被骂。今年大年初一,有两部和综艺节目有关的电影将要公映。一部是由第一季《爸爸去哪儿》节目嘉宾主演的电影——《爸爸的假期》。另外一部是第二季《爸爸去哪儿》嘉宾们出演的《爸爸2》。著名导演冯小刚就此进行了严厉炮轰——综艺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奔跑吧兄弟》大电影在筹备之初曾邀请过专业的电影团队参与构思,希望它能成为与十余期节目气质不同的“电影化”产物,这一尝试可以在其前期宣传时看出来,宣传海报上主演们身着戏服,似乎正在参与一场神秘的丛林冒险,然而这种电影化运作导致整个节目趣味全无,结果是既不能适应电影模式,也不能体现综艺效果。最终制作团队放弃了这一打算,观众最终看到的效果是一部加长版的节目,那些电影化的剧情痕迹仍然保留,但在整个节目里显得画蛇添足。大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相当令人失望,其内容甚至不如电视综艺里的水平。 综艺电影不是电影,却带有许多“烂片”的特点,除了一味迎合观众之外,还存在对主演过度消费的问题。当一部电影完全或主要要靠演员本身的粉丝数量刷票房时,这本身就是甩给影片的耳光。在演员明星主导的电影市场,剧情、制作统统被弱化,电影成为当红明星搭配拼盘之后的一场走秀,比如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全程消费演员颜值。 八、热门IP遭哄抢,走向何处却是未知 忽如一夜春风来,IP这个词忽然红火起来,小说故事、动漫游戏、综艺节目、劲歌金曲,甚至一个创意、概念、名字,都可以搭上IP热这趟时代列车。列车轰隆轰隆朝前,大有摧枯拉朽之势,赶不上车的人会被嘲笑落伍,于是心急火燎地加入抢购IP大军。《同桌的你》、《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落各家,已经或正在被改编为影视剧供人观瞻。 其实,今年IP过热之前,版权价值早已被多家大公司重视起来,如腾讯、盛大等。其操作模式为打通整个产业链拓展多元化泛娱乐的形态,从而可以更好地向游戏、影视、戏剧、动漫等领域延展。 IP看上去很热,但很多并没热在“点”上。目前大多数IP运作都停留在收割变现的初级阶段,这种模式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难以复制性。以手游为例,因为渠道的强势,手游短期变现能力成为重要指标,必然造成对游戏后期生命周期的损害。IP对于游戏的前期变现和后期留存是一揽子解决方案,所以很多天生周期短、爆发力强的游戏都需要IP的救命稻草。可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IP短期对厂商有作用,长期却并不理想,无法达成预期结果,使得购买IP成为亏本行为。还间接造成了好IP的缺乏,使IP价格更加水涨船高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在看过上面的分析之后,您是不是对于我国电视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认识了呢?更多电视广告价格请继续关注媒体资源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