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鹿晗加入《兄弟3》是广告商的植入广告吗?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日期: 2015年8月14日 10:19 

  来自娱乐媒体的消息,“90后偶像”鹿晗将取代包贝尔成为《奔跑吧兄弟3》“常驻七只”之一。而这一消息不仅引起娱乐粉丝们的关注,也引起了广告行业的关注:这是一次植入广告吗?

  尽管这条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但事件的当事人——“奔跑”节目组、鹿晗宣传方都没做出回应,有媒体称联系了包贝尔的宣传郑小姐,她否认:“我们没听说过要退出节目,不出意外还会继续参加。”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不管代替的是不是包贝尔,鹿晗加盟已经板上钉钉。剩下的唯一悬念是,这个决定还需要得到广电总局的批复——与电视剧一样,电视节目选择哪些明星参与,必须事先通报总局。对于“劣迹名单”之外的明星,总局通常不会拦阻。

  鹿晗是广告商硬塞进“奔跑团”的?

  答案:不是!

  作为近两年最火的户外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冠名费用节节攀升,第一季1.3亿,第二季2.16亿,据了解,冠名第三季的“美丽说”花费了3.38亿,这是外界普遍认为鹿晗肯定能进“奔跑团”的原因。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影视剧中确实比较常见。当某家公司参与某部电视剧、电影投资或者制作时,喜欢“植入”一个自己人作为重要配角甚至主角。

  不过,在真人秀中,尤其是卫视播出的热门真人秀中,这种情况并不常见。真人秀的普遍情况是,广告商在投放广告时预测某位嘉宾会火,事先签下他作为代言人。或者在节目播出中,嘉宾已经证明自己的价值后,再签约作为代言。比如《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播完,张亮父子、林志颖父子以及萌娃田雨橙、王诗龄迅速接拍广告;《一路上有你》播出后半段,楚楚街与赫子铭达成的代言;“奔跑”第一季播完,苏宁易购签下邓超、安慕希签下Anglababy(杨颖)作为代言人。

  如何解读鹿晗与奔跑团的结合?

  答案:两厢情愿。

  就如同韩束代言人林志玲对于《花样姐姐》,伊贝诗的代言人秋瓷炫对于《明星到我家》,广告商虽然都是节目的金主,但事实证明,林志玲、秋瓷炫也确实是节目中最为出色的明星。没有后者作保证,优质真人秀不会接受代言人植入。

  其一,虽然每个季度都有30档左右真人秀推出,但真正能脱颖而出甚至把自己做成现象级的节目,一季度不超过5档。在与广告商的博弈中,他们占据主动,有说“不”的权利。

  其二,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优质节目同样不敢拿自己的收视率开玩笑。相比于影视剧,真人秀的出场人数太少了,最早是标配的四大导师,现在通行的是六到七人固定组合,尽管片酬有高有低,但队员们对于收视率的分担其实没有明显的差别。尤其像“奔跑团”这种组合——7人年龄相仿、名气相仿、在节目中功能各异,对于收视的分担更加平均。数据显示,“奔跑”第一季的平均收视2.628%,第二季平均收视4.756%,增幅达到81%,这其中第二季跑男团成员当然功不可没。由此可见,想在第三季取其一而代之,无论被取代的是不是包贝尔,都是很困难的事。

  鹿晗加入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节目组需要!

  从年龄上讲,跑男团目前的平均年龄是32岁(百度搜索显示:包贝尔31岁,王祖蓝35岁,李晨37岁,郑凯29岁、陈赫29岁、anglababy 26岁,邓超36岁)。“奔跑”收视覆盖人群的年龄占比(公众号卫视资源速递发布)表明,电视上收看“奔跑”的观众中,18岁左右人群比重最大,达到了30%;网络收看中,19到24岁人群最大,超过了40%。出于“讨好”年轻观众的需要,第三季奔跑团也需要一位更年轻的成员加入。

  另外,还要看到“奔跑3”在第四季度即将面对的“敌人”。有业内人士透露,第四季度,湖南卫视将引进日本热门真人秀模式《全员逃走中》(英文名:《Run for money》,据称是跑男类节目的始祖,《名侦探柯南》其中一集曾以该节目为背景)。东方卫视将推出Discovery《荒野求生》硬汉贝尔领衔的丛林真人秀《跟着贝尔去冒险》。如此强大的对手在侧,《奔跑吧兄弟》不可能指望吃老本,所以鹿晗加入必须扛起重任——他必须迅速融入跑男团,展现出不逊于其他任何一方的综艺能力。还必须在拉动90后收视的同时,得到“奔跑”其他收视年龄群的认可。

  这还不是全部。《奔跑吧兄弟》第三季将在视频网站爱奇艺独家播出。去年,腾讯视频独播《中国好声音》第三季花费为2.5亿,参照这个数字,爱奇艺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8月11日,爱奇艺宣布《奔跑3》的网络冠名权以1.8亿卖出——节目在爱奇艺播出时,电视冠名商的标识将被遮挡,换上爱奇艺自己的冠名商。这同样说明,鹿晗的加盟必须得到爱奇艺和其他广告商的认可。

  在看过上面的分析之后可以看出,鹿晗的加入并不是一次植入广告,而是根据节目拍摄的需要进行的选择。更多广告策划服务请继续关注媒体资源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