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解读微信变成危信背后的5种有趣现象

来源:顾嘉  发布日期: 2015年9月30日 11:30 

  最近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微信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号称“the new way to connect”的微信不但没能帮助大家解决“社交恐惧”的问题,反而成了“时间杀手”。

  在微信刚刚推出时,由于其相比运营商短彩信更出色的产品体验以及“摇一摇”等新奇特的功能,很快就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的社交平台,甚至很快就改过风头正劲的微博。近日传出消息,微信已经发展成为占据腾讯公司市值一半的“独角兽”型产品。

  这也并不奇怪,目前微信拥有超过6亿用户、1000万以上微信公众号,还有游戏、表情商店、微信支付、电子商城等直接产生交易的载体和工具。据调查,微信成为近30%用户手机上网使用流量最多的应用,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是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频次最高、时间最长的工具软件,远高于微博,购物,视频,地图,邮件等服务,当仁不让地占据了移动互联网生态中非常重要的一极,也映证了此前张小龙的描述“微信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座宫殿”。

  然而,随着微信搭载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小而美”的产品理念也在不断妥协,这从微信会越用越卡就可以看得出来。除此之外,我还观察到几个有趣的现象。

  1.社交关系:从熟人到生人

  有没有发现,你微信里的陌生人越来越多?

  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微信公众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

  随着用户规模不断拓展,最初基于电话通信录导入、主打“熟人社交”的微信正在从“客厅”变成“会所”甚至是“广场”。这一点并不难证明,瞧瞧你的微信中有多少陌生人便可得知。当然,还是有不少人坚持“不加陌生人”,但从总体上看,用户的微信通讯录都在不同程度地扩大,陌生人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根据微信发布的业绩数据显示,接近一半活跃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微信好友,57.3%的用户通过微信认识了新的朋友。

  从熟人到生人,是微信的第一个现象。

  2.微信群:从友聊到无聊

  你是不是也总有几个从不说话的微信群?

  除了微信用户群正在不断扩大以外,促使微信变得“陌生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微信群的产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会被拉入到一些微信群中。

  起初,在微信群里还可以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就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行业话题探讨一番,还是有所收获。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群都慢慢变成了“广告群”或者“红包群”,还有相当一部分群进入“静默状态”,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都不会有人说一句话,偶尔有人发了一条信息,你才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群还在!”。最让人郁闷的是,在退群时,群内会有信息提示“**已经退出了群聊”,很多人都会随便改个群昵称然后退出,于是有段时间,大家都以“改名-退群”为时尚,“有个人已经退出了群聊”、“所有人已经退出了群聊”等成为那个阶段的流行冷笑话。

  一直关注用户体验的微信还很贴心地设置了“消息免打扰”功能,更加剧了“群静默”的过程,一些不胜其扰的群友将群设置为“免打扰”以后就成了真正的“万年潜”,只在抢红包的时候露个脸,这让更多群“名存实亡”。

  根据我的实际观察和体验,一个200人左右的微信群里,通常大概只有不到20个人会相对活跃,其余都是“打酱油”或者“潜水族”,更有甚者,会偷偷加你微信群的群友,然后自己组建新的微信群,成功“导出”你的人脉。

  我曾经下决心退过很多不知何故加入的微信群,但好景不长,很快又被拉入到新的群中,不胜其扰。(小技巧:通过搜索自己的微信名,就可以查找自己在多少个微信群里)

  从友聊到无聊,是微信的第二个现象。

  3.朋友圈:从秀场到商场

  现在,你还会常刷朋友圈吗?

  朋友圈,是微信的另一个杀手级功能。人们可以发布照片、短视频或者文字、图文信息,也可以点赞、留言与微信好友产生互动。

  从微博时代培养出来的“暴晒一族”很容易将微信朋友圈打造成为一个新型“秀场”。在朋友圈“晒美景”、“晒美食”、“晒美娃”、“晒美女”、“晒美男”早就成为微信用户的“标配”,这甚至催生出一种新型社交关系叫做“点赞之交”。在微信朋友圈,人们拼命的“晒幸福”,都过着“新闻联播”般的幸福生活。从人性角度出发,这无可厚非。此前我曾判断,这甚至是微信发展用户、提高粘性的必要手段,微信之所以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是因为社交关系不断加持。

  当然,还有些人不“晒幸福”,他们将微信发展成为了“新淘宝”,他们有一个洋气的称呼叫做“微商”。“微商”也分两种,一种是良心卖家,通过自己的购物经验与辛勤劳动赚取利润;还有一种是无良商家,卖的都是伪劣产品甚至还有“传销”之嫌。无论是哪一种,都在让微信的生态变得更加商业化。我甚至一度认为马云那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买卖”放在微信更加合适。

  曾几何时,朋友圈的那个小红点让那些有强迫症的人们抓狂,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会主动点击朋友圈呢?

  朋友圈正在演变成另一个“微博”,这是微信的第三个现象。

  综合以上三点,我得出一个结论:微信,正在稀释你的社交浓度。在人们时间、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信息沟通的渠道越多,单渠道分配的资源就相对越少。尽管微信帮助大家更有效率的连接,但沟通的时间成本却越来越高。换言之,同等时间的社交,微信的效率或许更低,远比不上一通电话或者一封邮件。

  4.公众号:从原创到原罪

  订阅了那么多公众号,你真的都看吗?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微信公众号,个人认为这才是微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航母”的关键所在。

  在微博时代,明星成为了狂揽用户的重要工具,很多娱乐明星拥有数量众多的拥趸,具有“微博女王”之称的姚晨就拥有7826万微博粉丝。可以说,明星对于微博的快速爆发是有强力的推动作用的。还有不少微博大V也成功地通过各种方式积累了第一波粉丝(或者用户)并实现了“影响力变现”。

  在微信时代,显然已经很难再用相同的招数来招揽用户了。于是,微信非常聪明地推出了开放的“公众号”,企图通过内容来俘获用户,这一招在事后被证明是相当正确的。相较于微博“实时”、“快速”、“全面”的媒体属性,微信则更擅长用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来吸引用户。尽管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器难用得难以置信,甚至催生出很多依靠微信图文编辑的创业团队(故事书所用到的秀米、i排版、135编辑器都值得推荐)和一种全新的行业——“自媒体”,据我了解,一些依靠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的自媒体已经具备了相当强悍的营收能力,个别定位准确、内容独到的公众号甚至拿到了投资。

  然而,好景并不太长。最近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普遍都在抱怨,阅读量上不去、用户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期。在我看来,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微信的“严加看管”以及将订阅号折叠、公布阅读量和点赞量等行为,昔日的信息发布黄金渠道正在变得不那么好玩,甚至有些残酷。微信公众号从蓝海杀成血海,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不是在比谁的内容更有趣、排版更精致,更多是在PK谁的节操更低、底线更低。重复的内容大量产生,标题党随处可见。尽管微信推出了原创扶持机制,但只看流量的运营者们还是在想方设法博眼球,总体上讲,微信公众号的生态大不如前。

  从原创到原罪,微信公众号也越来越不好玩儿了。

  5.微信广告:从广场到广告

  被“玩坏”的微信广告,点进去看的又有几个?

  其实早在3年前,微信如何产生营收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只不过,彼时的微信没有表情商店、没有游戏,也没有支付,纯粹就是一款新型社交软件。然而,在注意力就是生产力的今天看,微信不断扩大的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的驻留时间,不断提高的流量占比都在预示着微信的下一个营收高峰来自于——广告。

  在微信推出朋友圈广告的第二天,社会上就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认为,微信积极探索Feeds广告谋求商业化路径无可厚非;另一方则认为,微信这是“强盗逻辑”,无法接受,要求“还我干净的朋友圈”。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文章,指出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微信广告都在那里,比这更重要的是,人们到底还能坚持“看多久”。

  微信朋友圈广告通常是以图片配文字以及一条H5的形式出现。就在上周,一则内容为“我是董明珠。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基础。我愿为中国造奋斗。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广告刷爆了朋友圈。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家似乎把在广告下面留言当成了一种新的“广告方式”,纷纷在评论区域留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号、手机号或者是网址,各种刷存在感,但真正点击链接的只有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人。

  从私密社交场到公众大广场,还要在广场中央立一大块广告牌,我不知道这样的微信还能坚持多久。在和秋叶大叔聊天时,我们曾表达过同样的担忧,急于变现、急于收割的微信到了非要在用户和利益中做出选择的关键时刻了,如果它选择了后者,还会走多远呢?

  从广场到广告,是我观察到微信的第五个现象。

  年初微信推出朋友圈广告后我曾写下这样一段话:“现在打开微信,有永远刷不完的朋友圈,有永远退不净的微信群,还有永远拒不完的陌生人……据我自己统计,微信每天占据我超过60%的手机时间,越来越重的微信也让我越来越沉重,几乎快成为强迫症。今年年初,我默默地许下一个愿望——断舍离,从拒绝微信开始。所以广告什么的,早已不再重要了。”

  多说一句,现在有很多90后或者00后都不再使用微信了,这或许能说明点儿什么问题。更多广告观点请继续关注媒体资源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