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M'S迎来了75周岁的生日。“快到碗里来”这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词陪伴了我们有多久?当然M&M的广告词不仅仅诙谐幽默无理头,它最为经典的那句“只溶在口,不溶在手”更是流传已久。当然它的成功不仅仅因为USP理论的应用,好的创意更不可少。 香浓牛奶巧克力,五彩薄脆糖衣包裹,性格鲜明的卡通形象,M&M's一直向我们传递着色彩缤纷的巧克力乐趣,不知不觉中它已迎来了75周岁的生日。最近过生日的品牌还挺多,宝马奔驰撕逼挺精彩,不过M&M's的妙趣更是挡不住啊! 为了给M&M'S庆生,玛氏食品特地请来了Zedd & Aloe Blacc为M&M‘S重新编排Sammy Davis Jr.1972年的经典老歌《CandyMan》。网上也有10几秒的周年版本,可根本不过瘾呐!我们当然要来个MV完整版。 这支纪念75周年的MV,通过不断的闪回与场景切换带我们回顾了这些小糖人的进化史,而傲娇的红色m和单纯的黄色m依旧是广告的主角。 “快到碗里来” 一看到这哥俩,就不自觉的要说出来。竟是这么无厘头的广告,却超越了“硬传播”,获得了年轻人很好的口碑传播和话题性。“快到碗里来”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说就是无厘头,纯粹搞笑娱乐创造记忆点。有人说M&M's的广告是系列式的,不能单一从某一支广告来理解。不知你有何独到见解? 但作为广告人你肯定知道M&M'S那句经典的广告语: Only melt in the mouth instead of in the hands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1954年,M&M's在第一支电视广告上启用这句广告语。这是广告大师罗瑟·瑞夫斯的灵感之作,堪称经典,流传至今。它既反映了M&M巧克力糖衣包装的独特USP,又暗示M&M巧克力口味好,以至于我们不愿意使巧克力在手上停留片刻。 M&M巧克力“只溶在口,不溶在手”正是运用了罗瑟·瑞夫斯的USP(UniqueSelling Proposition strategy)理论,即独特的销售主张,或称独特卖点。此处就不一本正经的装逼科普了。 下面举2个运用此理论的广告案例: “怕上火喝王老吉”这是王老吉的广告。事实上是针对市场上流行的清凉饮料,突出这些产品只是暂时性的口感清凉,而凉茶却能预防上火,从而抢占市场份额。王老吉的广告可以说是USP理论在国内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 “农夫山泉有点甜”不知被这句话忽悠了多少年。有点甜不过是口渴时饮水的感觉,估计口渴时喝什么水都会“有点甜”,而农夫山泉恰巧找到并成功运用了这一USP。 现在我们回到M&M's75周年的MV中,以下5种主要色彩的巧克力豆m同时亮相。这也正是M&M's通过几十年的时间才塑造出的m家族。 其实,M&M's的每个颜色都对应不同的性格,这和广告剧情的逻辑没关系,只是以此来提高受众的喜爱度和印象感。 M&M's的色彩故事 5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第一个成员-红色M作为M&M's的形象代言豆率先进入千家万户。作为M&M's品牌长跑的领跑豆,红色m可是稳坐形象代言豆的宝座,可谓出尽风头。红色m的个性更哗众取宠,它要不断提醒消费者自己是多么与众不同 1954年m家族的第二个成员黄色登上了历史舞台,黄色m对红色m言听计从,尽管有着坚硬地外壳和花生巧克力的甜蜜内心,可黄色却是那么的单纯与多愁善感。一句话:红色m的小弟跟班。 1976年,M&M's花生牛奶巧克力又多了一种新颜色,那就是橙色! 1945年,茶色替代了深紫色,但是在1995年,1000万美国人选择用蓝色替代茶色。 M&M's的历史时刻是1997年,推出了绿m豆小姐,这可是M&M's成员中的第一位女明星,绿m以多才多艺女作家身份及穿着白色长靴的迷人外表在一系列电视广告中大放光芒。 对了,广告片中出现的M&M's家族成员还有棕色,早在50年代就已推出。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