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记者》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12日 13:50 |
新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为地市党报的潍坊日报,应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义不容辞地走在前列。强化潍坊日报的服务性,关键是对报纸的服务性、服务功能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办报要有服务心,为读者服务好。
办报要有服务心
1.畅通报纸与读者间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群众所求所想
群众是读者的主体,也是报纸服务的主体。研究读者、贴近读者才能赢得读者。贴近读者,首先要了解读者,这是报纸贴近读者的一个前提。近年来,许多报纸都采取了一系列与读者加强沟通的措施,如开设党报热线电话、办内参反映舆情等,及时掌握读者的需求,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有针对性地改革报道和版面,增强服务性功能。
2.着眼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关注国计民生
报纸的服务内容应是宽泛的,服务的方式应是直接的。报纸应在指导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体现指导。党报既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要为人民群众传播知识、传递信息、提供娱乐、指导生活,反映新动态、新气象、新问题、新经验、新创造。
3.提高服务性是报纸发展的趋势
面对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强势竞争,报纸应该向深度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要不断强化解释功能,增加调查性、精确性、体验式报道,加强政策性、知识性、咨询性、信息性、生活性服务,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以读者的需求和兴趣为切入点。
在舆论引导中提升公信力
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媒体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媒介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受众是媒介效果的评价主体,是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作为一张地方党报,要充分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地方党报的优势,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进而实现影响人们的认识和行为的能力,使全社会上下形成共识,产生合力,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各自的贡献。没有公信力的媒体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鄙弃。
1.从性质上看,地方党报天生具有很强的舆论影响能力
它应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有作为,多做贡献。作为地方党委的机关报,是当地最具权威性、指导性和公信力的主流媒体,是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也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当把这一光荣传统和重要特色发扬光大,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把地方党报的舆论影响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从舆论形成的条件、特点上看,地方党报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十分巨大,它应当成为当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主力军
舆论作为众人公开表露的共同意见流,具有客观性、群众性、公开性、针对性、倾向性、流动性等特点,它形成于社会生活,又作用于社会生活,影响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动员、威慑作用和不可忽视的社会调节功能。新闻工作者必须在选择新闻事实、叙述和披露新闻事实时正确地反映舆论,在认识和评判事实时科学地引导舆论,在舆论变动的各个环节上施加正确的影响,或推波助澜,或开沟叠坝,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成为舆论的主流和核心,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3.从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手段上看,舆论是新闻的主要内容,新闻是传播和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地方党报作为舆论机关,反映舆论的新闻报道和引导舆论的评论是一种精神力量。他们不是行政机关和行政力量,不具有强制性。因此,不能以政治手段代替客观实际,不能以行政力量取代精神力量,更不能以强制手段代替舆论作用,它只能以反映党的政策精神和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新闻,把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各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新事物、新经验和新人物及时具体地报道出去;只能以对社会政治生活中重大时政问题的解释和评论,从政治思想上给人们以影响,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引导人们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只能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的读者来信、内参和批评性报道等形式来反映和影响公众舆论,清除噪音和杂音,唱响主旋律,充分发挥地方党报的舆论影响能力,这是一种用行政手段无法取代的重大社会舆论力量。 4.从舆论的内容及其变化规律来看,舆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地方党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舆论,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和水平,增强舆论影响能力,强化舆论引导效果。舆论是人们思想、情绪、愿望、要求的表现,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在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会不同。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兴趣爱好,甚至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地方党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舆论,不能无所作为。首先,运用新闻报道形式,有选择地反映舆论。其次,通过人物专访、读者讨论等形式,请公众信赖的党政领导人和社会著名人物或有代表性的人物针对某一舆论现象发表意见。我国新闻界揭批法轮功和抗“非典”期间的宣传,就较多地运用了这一形式。再次,通过读者话题、编者按、编后语、评论员文章、社论等形式,对舆论施加直接的影响,促使形成新的舆论,使正确的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日益扩大其影响范围,形成舆论强势;使不正确的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小,直至销声匿迹;使人民内部思想认识上的舆论分歧,经过舆论引导和实践检验,逐步趋于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使人们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共同奋斗。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