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记者》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12日 16:54 |
上世纪60~80年代,广播一呼百应,是真正的强势媒体。那时,被老百姓叫做“话匣子”的收音机,是普通百姓家的生活必需品。而今天,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的听众人群已大幅缩小。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在2008年的统计显示,在全国30个主要城市中,只有19.9%的人听广播,创历史新低;而10年前,收听率还是35.5%。
在新媒体的种种优势和咄咄逼人的态势面前,我们广播人应该如何应对传播环境改变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融合新媒体,打造个性化广播产品,在创新中实现广播的转型是我们每个广播人必须思考的题中要义。
必然选择:融合新媒体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广播频率专业化、类型化是广播的一次革命,那么,融合新媒体则是广播的又一次更为深刻的革命。
实际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起,广播即已开始意识到新媒体的魅力,因而采取了融合战略,比较普遍的是开办网上广播、网络电台。当然,这绝不仅仅是随便做个网站把自己广播上播放的内容直接放到网站上。这种简单的移花接木是没有出息的做法。要考虑在发声音的同时发视频到自己的网站,要利用网站的论坛等功能实现台网互动,办“看得见的广播”。我们要借助新媒体的新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弥补自己的短板,达到跃升的目的。
如今,国家提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通信网要实现“三网合一”,这无疑将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新机遇。从2001年开始,中国广播网即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会报道的组成部分之一。经过几年来的改进和完善,在2007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国广播网更好地挖掘了网络多媒体的优势。在此期间,他们不光开设了40个栏目,还首次推出试验性的手机广播电视,重新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传播形态的节目,圆满地完成了宣传报道任务。
其次,我们还要尽快介入和发展手机广播。如今,手机技术越来越向着掌上电脑的方向发展。不过,目前手机所带的收音机功能还只是传统的通过中波或调频接收节目的方式,信号不够稳定,所能接收到的电台也很有限。随着3G等网络化手机技术的发展,相信手机在线收听广播节目会非常方便,届时能真正发挥广播“随时随地想听就听”的传播优势。
新媒体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在不断加强广播自身优势的同时,要善于和新媒体谈恋爱,而不是把它看成可怕的对手,拒之于门外。 成功关键:为听众提供个性化广播产品
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江湖中,内容依然重要,内容继续为王。无论我们使用的终端是电脑、手机还是MP4,我们希望看到、听到的永远都是真正有价值、有灵魂的娱乐和资讯。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技术手段和传播特点;而内容产业则是其弱项,因此对传统媒体有明显的依赖性。可以说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几乎是传统媒体的信息汇总。特别是在我国,在现有政策条件下,传统媒体握有原创性新闻的采访权、发布权,网络扮演的只不过是“二次传播”的角色。与新媒体相比,内容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比如品牌优势、可信度、权威性、重要性和受众的忠诚度等。
然而,在事实信息提供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多元化参与的今天,媒体的更多发展机遇开始集中在个性化、分众化内容资源的利用和攫取方面。打一个比方,如果想要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其实在哪张报纸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服务,但是人们之所以买这个报纸,或者选择这个媒介而不选择那个媒介,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他们在重大内容方面的区别,而在于一些个性化内容的选择、加工、制作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说媒体的价值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眼光、标准、态度和方法。
种种趋势表明,现在的媒体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进入观点竞争的阶段。广播人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笔者认为,我们在提供广播产品服务时,必须十分注重对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在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方面,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体增值。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评论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
广播界有句名言:“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说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广播被电视逼到悬崖边时,车轮子和干电池赋予了广播移动传播的优势,才使广播得以生存下来。
广播在40年前没有离开我们,今天也绝不会被轻易地挤出历史舞台。只要我们善于和新媒体交朋友,紧紧抓住“内容为王”这个立命之本,为听众提供个性化的广播产品,我们的广播必将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