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浅析社会结构变迁与党报传播市场演化

来源:《今传媒》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13日 09:17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而实现这个奇迹的是30年来持续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进程(以下简称“新四化”)。

  一、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动力机制

  对社会成员而言,“新四化”和“3个转变”带来的结果是“5化”:(1)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2)组织形式多样化;(3)就业方式多样化;(4)利益关系多样化;(5)分配方式多样化正如江泽民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此,“新四化”形成了改革后中国社会分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二、当前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

  根据陆学艺等人的研究,我国社会构成演化为十大社会阶层。具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十大阶层的分化,意味着人们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不再具有同质性、平等性,意味着人们思想观念会呈现多样性、独立性、差异性等特征,意味着改革前单一、同质的社会注意力资源被丰富、复杂、多样的注意力资源取代。党报的传播市场发生深刻改变,主动选择的“挑剔受众”正在逐步取代被迫强制接受的“温驯受众”。

  三、社会阶层变迁的媒介经济学意义

  与改革开放前没有受众意识,或者想当然认为受众是一成不变的、完全被动温驯接受“训示”的观念相比,中国十大社会阶层分化直接带来“变化中的受众”,具有重要的媒介经济学意义:

  1.受众的城市化。

  2.中产阶层崛起。

  按照上述中产阶层的标准,我国十大社会阶层中前六个阶层都大致属于中产阶层的范畴。这类“新社会阶层”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西方传播学称之为“主流社会人群”,拥有较多“消费话语权”、“知识话语权”、“时尚话语权”、“管理话语权”。

  中产阶层的产生,不仅仅是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且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发展。从文化消费市场看,推动了社会注意力资源的变化,使传播市场发生了深刻演变。大致说来:

  ——媒介内容:由一元转至多元。

  ——环境守望:由社会的“微观层面”转至社会的“宏观层面”。

  ——竞争重点:由大众“量”的人群转至主流“质”的人群。

  —— 报业结构升级:主流媒体进入战略机遇期。

  在这种产业背景下,党报走向成为重点观测的对象。报业结构的高级化有利于党报。因为它已经在党政部门这一主流人群中占据着重要市场。因此自2005年始,“我国报业即将迎来1990年以来的第四个增长周期”,“未来3~5年,是传统报业朝着面向未来的新型报业变革的过渡阶段,是中国报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四、党报市场脉络清晰化

  1.目标市场区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等六个阶层中的相当人群,是我国正在成长中的中产阶层,是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市场区”。

  2.优势影响区

  由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因此不论是工作需要,还是传统习惯,都需要党报,是目前党报的优势影响区。但显然,如果党报仅满足这个区域,那么,党报的社会影响力是有限的。如河北省石家庄市的读者调查结果表明,经常阅读党报的只占调查对象的35.02%。

  传统国有企业本是党报传统“优势影响区”,但由于改革等因素,这个优势影响区正在缩小。据中外经济学家研究,传统国有企业中,小型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大约完成了81%~85%,中型企业完成了50%~60%,只有大型企业“还没有明显进展”。改制不仅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而且使之脱离了党报的发行网络——行政指令。

  传统优势影响区的这种“转型流失”还表现在国合商业企业中,表现在行政体制改革带来的机构精简,比如商业局、供销社、轻工局等旧体制中行政部门的改革。

  总之,“转型流失”是传统优势影响区日渐萎缩的重要原因。3.增量扩展区

  我们发现,党报目前占据的市场只是目标市场区的一小部分。很大一部分是真空。这是因为在传统体制之外,产生了大批主流受众。这是党报的增量扩展区。

  新兴社会阶层具有知识化、专业化倾向,是重要的社会主流人群,但又不在传统政治框架之中,脱离了党报发行网络,即行政指令网络(传统订阅方式,而市场零售党报还没有破题),因此,是增量区。

  4.边际争取区

  把一些犹豫型读者争取过来。比如经理人员阶层总的属于主流人群,是党报应该关注的受众群体,但实际上,依据管理等级和支配经济资源数量的不同,经理人员阶层可分为三类群体:(1)高层经理人员,指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如总经理、书记、厂长等,他们在经理人员阶层中占12.6%;(2)中层经理人员,指大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如部门经理)等和中小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在经理人员阶层中占41.4%;(3)基层经理人员,指大中型企业的白领基层管理人员和小型企业半蓝领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小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在经理人员阶层中占46.0%。显而易见,第一类经理人员由于传统级别的因素,已经处在党报优势影响区的可能性较大,而第二第三类经理人员则主要还是边际读者区中,需要吸引。其他阶层都可以做出类似的细分。

  5.让位服务区

  事实证明,对受众平均用力,看上去好像所有人群都关注了,但结果是针对性不强,实际市场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党报过去那种“水果大拼盘”模式已没有价值,党报必须运用“减法”进行市场定位,专注于主流人群开发。

  五、党报面临的挑战:社会阶层结构与传播结构的错位

  虽然十多年来传媒产业高速增长,报业进入主流化战略机遇期,但党报的发行、广告收入都处于下滑的通道中。而社会阶层变迁对媒介经济影响正好帮助我们回答了党报发行、广告双重下滑的原因。

  1.党报销售、利润的双重下滑曲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有几个里程碑:1978年,改革起始点;1984年,改革由农村向城市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迈上新步伐;1989年~1992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政治经济政策双重调整;1992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目标;2000年,加入WTO,中国市场化进程加速,融入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我国31家省级党报(不包括后来新增的重庆直辖市)年均发行量变动打上了上述历史的印痕。20世纪80年代初,党报平均发行量保持较高水平,但之后一直处于下滑、略有波动之中。10年间,省级党报从1990年的年均发行31.49万份,跌至1999年的23.91万份,共下降了24个百分点。这说明,党报销售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性,而与政治气候存在正相关性。党报对传统体制存在严重依赖。

  2.社会结构与传播结构的错位:党报发行、广告下滑的合理解释

  改革是旧的体制、价值目标重组与转型的过程。过时的旧有因素会逐渐萎缩和消亡,而具有成长性的新生因素会引入和壮大。对于我国传媒而言,具有成长性的新生因素就是市场观念、市场竞争以及市场运作法则,就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注意力资源的多样化。能否顺应这种变化,对包括党报在内的媒体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我们已经论述。现在需要讨论的是,阶层分化并不是简单的增量,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以传统阶层的减少为代价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企事业管理人员等8个职业中,商业人员和办事人员职业岗位2000年分别是1982年的3.1倍和2倍;服务人员增长近90%;企事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增长均约43%。而农业生产者增长率为-5.8%;国家和社会管理者在同一期间增长率为-16.5%。党报的发行依赖的是传统计划体制,结果是,党报一方面没有随着新生阶层的增加而进入新增市场,另一方面在传统优势影响区又受着政府改革精简机构、国有企业改革脱离计划体制,导致党政部门、企业科层组织和人员减少的多重影响。这就等于压缩了党报的发行范围。

  作为市场的受众与作为宣传对象的受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作为市场的受众,“既是社会环境——导致相同的文化兴趣、理解力和信息需求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链模式的产物。”媒介内容是一种受众导向下的传播结构。而作为宣传或教育对象的受众,常常被视为被动消极的个体。这是一种传播本位导向下的传播结构。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受众结构与传播结构的错位。

  总之,整个传媒业进入了市场,但党报的内容结构、销售方式等没有突破传统。党报过去是媒体的核心,是主流,但现在可能被边缘化。党报困难的根源,可能正是党报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