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人民日报社首期驻外记者谈学习体会

来源:中国记协网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15日 10:40 

编者按:人民日报首期驻外记者培训班于4月7日至8日举行,社长张研农出席培训班开班式并讲话,总编辑吴恒权出席培训班并讲话,副总编辑马利主持开班式。内参部、计划财务部、对外交流合作部、人民网、环球时报和环球人物等单位负责同志,有针对性地为驻外记者讲课并进行交流。人民日报驻美国洛杉矶分社陈一鸣、瑞典分社刘仲华、泰国分社孙广勇、日本分社崔寅、墨西哥分社邹志鹏、印尼分社张慧中、西班牙分社丁大伟等7名同志参加培训。现将他们的学习体会刊发。

  



  美国洛杉矶分社陈一鸣:为了心中的圣殿



  4月7日,聆听了张研农社长在国际部驻外记者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顿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我所获得的最深刻的启迪是--作为一名党中央机关报的驻外记者,我们每一天的所作所为,其意义不在于"搬运砖头",而是与报社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一起,昂首建造一座"圣殿"!

  这是一座现代媒体的圣殿!

  她适应全球传媒业变革发展的新趋势、适应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潮流;

  她拥有现代传播体系、具备国际传播能力,能够有效地引导国内舆论、影响国际舆论;

  她的水准是--国际一流!

  她的特色是--"皇家气派"!

  虽然不是第一次接触中央对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报社改革发展的新方略,但在自己即将第二次出国常驻之际,在驻外记者的培训班上听到社领导用饱含激情、充满理性的语言,详解报社和国外分社建设的"路线图",令人颇有醍醐灌顶、霍然通透之感。

  结业仪式上,聆听了吴恒权总编辑的讲话,再回味两天里与环球人物、人民网、环球时报、内参部、对外交流合作部和计划财务部等部门的领导、同事交流、座谈,在报社发展的"路线图"中,一名驻外记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追求和定位,在自己的头脑中愈发清晰了起来。

  我们的面前正在崛起一座圣殿,我多么希望在她成长的进程中,能糅合进自己的一滴汗水!

  每一个人民日报人都会因人民日报特有的地位而骄傲和自豪,但这种地位在"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也在经受挑战--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构成了严重的冲击,这是不争的事实。时间上追求快节奏、手段上追求多样化,已经成为媒体竞争的常态。

  变化犹如白云苍狗,我们只有"求变"方能"应变",最终实现自身地位的"不变"。 在人民网参观时的场景令人难忘--新建的演播大厅现代、大气,一走进去就仿佛听到了时钟滴答做响的声音,这声音在提醒我:新闻随刻发生,我们对于新闻的传递和播报也必须随时进行。人民网视频部的同事,以殷殷期盼的目光望着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多发回来一些"有声有色"的视频报道,而这是我以前从未尝试过的……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短短几年间便对驻外记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让并不是第一次出国常驻的我,对驻外记者这个岗位有了一种"相逢好似初相识"的感觉。

  初相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细细品来,有几分新奇,也有几分胆怯。胆怯缘于不熟悉,不熟悉的要变得熟悉,就得学习。两天下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学习到许多弥足珍贵的知识和经验,更真切地体会到,自己该学习的地方确实太多太多!

  要具备全天候即时采编和播发国际新闻的能力,逐渐使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显著提高,必须学习!

  要具备又快又深地解读和评论世界大事、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必须学习!

  要学着用全球眼光、带着国家利益的意识和对国内相关事件的重大关切,去关注驻在国的重大新闻;

  要学着突破纸媒的时效观念,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提高对各种现代通讯手段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要学着在单兵作战的工作状态下,紧紧依靠后方的一个团队,跳好集体舞,而不是干唱独角戏。

  号角声声,催人疾行;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每一个合格的驻外记者,都必须将提高这两种能力、强化这三个意识,视为厥职、努力行之。我期待着,自己在即将再次展卷的驻外生涯中,与这些意识和能力尽快实现由"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伴"的升华!

  两天的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此番是在一个大背景下走向国外分社的,这个"大背景"便是:整个报社和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正在经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一个驻外记者所拥有的舞台空前广阔,所肩负的担子格外沉重,所面临的考验前所未有!

  两天的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全媒体时代的党中央机关报驻外记者,使命是那样的光荣,任务是那样的繁重,时间是那样的紧迫!无论在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方面,还是在承担"风向标"这个党报工作者的固有使命上,自己都还只是一名小学生,需要在无止境的实践中进行无止境的奔跑、摸索、探求……

  两天的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能够再次代表中国和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代表人民日报社和国际部常驻国外,如此平凡的自己是多么的幸运!作为有过常驻经历的记者,我明白独居异国的酸甜苦辣--一个个寂静的夜晚,对故园的思念、对家人的牵挂总会悄无声息地掠上心头;一个个紧急、无助的时刻,孤独、焦虑、苍凉的感觉总会不自觉地泛起。然而,我相信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能够召唤出攻坚克难、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勇气!为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我会善自珍摄、保重身体,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发出响亮中国声音的不懈努力中,为自己的人生留下难忘的一页!

  那座心中的圣殿在激励我!那些同为圣殿添砖加瓦的人在鼓舞我!
瑞典分社刘仲华:守常知变 再创辉煌

  4月8日,首届驻外记者培训班结业了。短短两天的学习,紧张高效。张研农社长、吴恒权总编辑的讲话高屋建瓴,为国际新闻报道指明了方向,提升了信心;与人民网、环球时报和内参部等部门的交流则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我深深感到,国际新闻报道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更是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这些驻外记者,根据中央和报社编委会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守常知变,开拓创新,创造国际新闻报道的新辉煌。

  一、积极应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变"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传递和获取日益快捷,全球传媒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驻外记者的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适应这些变化,积极主动地做出变革,才能在媒体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传媒业的发展面临大变革

  从报纸到电台,从电视到互联网,再到现在的手机媒体,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里,媒介已经经历了五代技术变革。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为传媒业的运营和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也使得传媒业的竞争从一维向多维转变。加上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技术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推动下,传媒业超越了地理和语言障碍,跨国界地展开了竞争。

  面对这种大变革大调整,张社长在讲话中要求驻外记者,"适应全球传媒业变革发展的新趋势",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吴总要求我们,国际新闻报道要"高度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传媒业面临双重竞争:一是跨国传媒集团与中国传媒业整体在国际上争夺话语权的竞争;二是传统平面媒体与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我们必须"知变",就是要了解变化,掌握规律,顺应挑战,与时俱进。

  (二)国际新闻报道面临新要求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对我们宣传报道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到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提出,国际新闻报道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我们,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面对中央对国际新闻报道的新要求,我们感到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唯有通过辛勤努力的工作,才能不负重托。

  (三)驻外记者工作手段、工作方法面临新挑战

  张社长在讲话中指出,将驻外记者站改为分社,是报社编委会根据中央要求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在发展战略上新的定位,在体制机制上新的变革",并要求驻外记者适应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潮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在参观人民网等新媒体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不断翻新的技术变革创造着多样化的媒体形态和经营模式,催生着新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网络、手机等传播载体,给平面媒体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也给我们驻外记者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把创新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在做好平面媒体报道、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的同时,利用新媒体的快捷、全天候优势,提高驻外分社的新闻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二、守住国际新闻报道工作的"常"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作为党的喉舌,"知变"的同时更要"守常"。不论国际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如何创新,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作为党报的基本职能,如引导舆论、影响舆论、传播政府声音、维护社会稳定等,这些必须一以贯之,不能因时间变化、形势变化而变化,应该坚持不懈。

  (一)坚持党报宗旨和职能,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党报的核心职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新闻舆论导向功能和社会意识引导作用。当前,很多国际事件的发生都会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而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会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因此,国际新闻报道不是孤立、局部的,报道国际新闻时不但要有全球眼光,更要有明确的国家利益意识。正如张社长所说,驻外记者工作必须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涉华事务等国际重要舆论的竞争中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从而为构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添砖加瓦。

  (二)坚持主流媒体的定位和影响,继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吴总在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中国越来越受到国际媒体的关注,而我们的国际报道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自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人民日报作为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没有动摇,驻外记者的新闻报道工作也要与这一定位相适应,在日常工作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快又深地做好国际新闻报道。

  (三)坚持与时俱进的办报传统,发挥报网融合、报刊联动的优势

  成立于1948年的人民日报向来有与时俱进、领风气之先的传统。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世界愈来愈离不开中国的21世纪,《环球时报》等报刊专注国际新闻报道,代表了中国民间的声音,为世界所瞩目。人民网等新媒体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这些都为驻外记者的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我坚信,作为人民日报驻外记者,有报社和国际部领导的指导,有报社丰富资源的支持,一定能够做好国际新闻报道工作。
泰国分社孙广勇:牢记重大责任 不辱光荣使命 发展大有可为

  驻外记者培训班的第一课,就是张研农社长的关于加强国外分社建设的讲话。张社长的讲话使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理解到要把驻外分社的工作纳入国家整体宣传战略之中。以前我更多地考虑把驻在国的新闻报道好,完成好东南亚地区的报道任务,只是从新闻事件的本身来考虑工作,没有主动从战略高度,把驻外记者的新闻报道纳入国家宣传报道的战略之中去。张社长的讲话帮助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使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6月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提出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情况下,争夺国际话语权更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斗争。本人刚刚赴泰国分社工作2个月,就明显感受到了这种无形的压力。目前,在泰国登记备案的外国记者近5000人,其中我国记者常驻仅10多人,在湄公河(我国境内为澜沧江)有关问题上,各国媒体对中国的质疑声音明显占上风。在4月初首届湄公河峰会召开前夕,驻泰中国媒体和使馆做了大量工作,进行大量正面宣传,为中国代表团参加峰会减轻了压力。随着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斗争还会很多,在驻外工作中,我一定会牢记党报记者的责任,为国家宣传事业服务,努力通过自己的工作为我国党和政府争取更多发言权。

  随着人民日报扩版、环球时报创办英文版、人民网拓展外文频道、环球人物等社属报刊不断发展壮大,报社对国际报道的需求量大幅增长,这些大幅度增加的需求为驻外记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目前驻外记者的工作量基本是以前的4-5倍,在刚刚赴任的两个月,我每月都要超额完成规定的稿件数量10多篇,采写稿件3万字,才能满足报社各报刊的需求。只要静下心来,潜心工作,这将是一个充分施展个人才华的良好机遇。正如张社长所指出的:发展大有可为。我也将竭尽全力为报社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研农社长指出,"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就代表中国官方立场,刊登在环球时报就代表中国民间舆论"。在培训班结业仪式上,吴恒权总编辑详细阐述了人民日报的特殊性质、地位和作用,对驻外记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话语都使我们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我们只有比其他新闻媒体完成得更出色,才能对得起人民日报舆论排头兵的地位,才能完成好代表国家声音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更加严格,务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让自己的作品经得起世界和历史的推敲。

  当吴恒权总编辑以长辈的口吻叮嘱我们要"安排好生活,注意身体"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位慈祥老人对子女的亲情。刚赴泰国分社工作1个月,泰国红衫军就开始大规模游行示威,每天都有不明势力在曼谷各处投掷炸弹,3月末的一天,在曼谷的动荡气氛中完成了给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的稿件后,想起第二天还要去实施戒严令5年之久、至今被杀人数超出4000的泰南三府采访,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此行并没有告诉身怀六甲的妻子,想起未曾谋面的孩子,突然一阵凄凉袭来,那时真想有一位这样的长辈让你依靠。第二天醒来,想起身后社领导的期待、国际部同事的关心、整个报社同志的支持,前一天的孤独感顿然消失,身上又充满了力量,踏上了泰南三府的采访之路,因为我感到一个人身后是整个报社的力量。

  当你读到这份总结时,我已经在飞赴泰国的途中,两天的培训班虽然短暂,我三年的驻外生涯和终身的国际新闻报道工作将长期受益。
日本分社崔寅:与报社和祖国共成长



毛主席当年的号召,想着好好干一番事业。

  在与环球人物、人民网、环球时报等单位的交流中,真切地感受到所有媒体对独家、一手、现场新闻资源的渴求,对全能型优秀人才的渴求。即便像今天这样一个因网络存在而不再有空间、时间阻隔的"地球村",驻外记者用脚、用双眼、用心展现的"第一现场",对中国受众来说依然太精彩了,与普通网友相比依然太有优势了,对国内媒体来说依然太稀缺了。这种稀缺性让人引以为傲,也让人备感压力。

  社长在讲话中说,国外分社要提高具备全天候即时采编和播发国际新闻的能力,增强报网融合、报刊联动的意识。在与人民网等部门的交流中,我切实体会到,做一个优秀的记者,不仅要全天候,还要"全媒体"。到国外当记者,多数时候是一个人"战斗",我们不仅要拿起笔,端起相机,还要学着扛起摄像机。在又快又深地解读和评论世界大事、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过程中,不仅仅用到笔,也要利用镜头。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业务能力上需要拓展领域,在技术手段上也要全面学习,真正成为一个多面手。

  社长还叮嘱我们要强化三个意识,事实上,这次培训已经在用实际案例印证三个意识的重要意义,培训也让我开始感受到了三个意识的强大效力。

  面对神圣光荣的使命,繁重艰辛的担子,需要花功夫、费心思想一想具体如何提高能力,强化意识。我想,在工作的流程上、方法上,都要想方设法让宝贵的一手新闻资源实现"燃烧效率"最大化。在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做到事半功倍,给"嗷嗷待哺"的报、刊、网多喂一些货真价实的"美食"。

  吴恒权总编辑说,在改革创新问题上,该打破的惯例一定要打破。我想,这需要我们有思想,有魄力。一年多来,国际部两次扩版工作,我也亲身经历了。这期间,打破了很多以往的惯例。起初或许不适应,或许看不明白,现在发现,改变之后确实好。到国外分社去,类似的情况恐怕还有很多,变革、调整、发展已经是时代的特点,进一步释放生产力需要我们的智慧、胆识和双手。

  紧张充实的两天培训下来,心中有豪情,有压力,有感动,有珍惜。在交流过程中,有记者谈到动情处,不禁落泪。吴总在培训班结业式的讲话中,对驻外记者的辛酸感同身受,这种长辈对年轻人的关爱令人温暖。

  大家常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一个是说,我们年轻人能获得如此宝贵的机会前往国际报道一线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指,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格局的调整与变革给了人民日报、给了国际报道、给了驻外记者以跨越式大发展的机会。

  大发展的机会就在面前了,光有万丈豪情远不够。只有对驻在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对国内外情况都有深刻的体察和认识,理论政策水平达到相当高度,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日报记者。与这一标准相比,我需要的努力和进行的实践很多很多。在报社工作3年多,随着认识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也越发感到自己的无知和肤浅。今后,要有针对性地读更多的书,向更多的专家请教,交更多的朋友,同时也希望获得更多鞭策。作为年轻同志,肯定会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周到,不正确,真诚希望领导、同事毫无顾忌地指出来,这是对我莫大的帮助。今后遇到挫折,我也要常常看看现在自己写的这些话。

  培训所引发的个人思考还很多很多,但努力的方向是坚定而明确的:就是与报社、与祖国共成长,共发展,共壮大。
墨西哥分社邹志鹏:选择驻外即选择有所担当

  "今天的驻外记者培训班,参加培训的记者都很年轻,有4名是80后……"4月7日9上午,随着张研农社长的一番开场白,人民日报驻外记者培训班拉开了帷幕。

  一场紧接一场的座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参加培训的7名记者对如何更好地报道国际新闻的认识不断加深。

  两天的培训转瞬即过,细细品味张研农社长、吴恒权总编辑以及其他部门领导意味深长的话语,颇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对即将驻外的我们来说,是震撼,是鼓舞,更是信心,是决心,但同时没有人会忽略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张社长和吴总以"聊天式"讲话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殷殷期待。2009-2010年人民日报经历了扩版的大转型,环球时报创办了英文版、人民网拓宽外文频道、环球人物等社属报刊不断发展壮大,报社对国际报道的需求量空前加大。这对驻外记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趋势、新潮流,张社长的讲话着重强调了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形成现代传播体系,进而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待于提高"两个能力"和强化"三个意识"。

  首先是"两个能力":"需要具备全天候即时采编和播发国际新闻的能力",领导着重强调要逐渐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和首发率;另一个是"需要具备解读评论世界大事,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只有又快又深地做好国际新闻报道,我们报纸的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才能与日俱增。

  "胆子要再大一些,思想要再解放一些,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墨守成规只能是违背新闻规律,难以出新出彩……"吴总一番高屋建瓴的讲话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提高国际宣传报道的主动性,因为只有这样,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才能办得"有看头"。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两位领导是在对我们进一步加强新闻采集编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采集能力意味着记者要主动增加自采新闻、原创新闻、首发新闻和独家新闻的撰写,而不应仅限于转发或编发外媒的报道。

  其次是"三个意识",包含具备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意识,具备报网融合、报刊联动的意识,以及整合报社资源的意识。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要统筹好传统形式报道和新形式报道,并充分发挥人民日报整个团体的集体力量和优势,进而形成多媒体报道的新格局。

  领导的讲话重点突出了驻外记者需要具备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及阵地意识。当今世界,能否争取并掌握影响国际舆论的"话语权"和遏制"西强我弱"态势的"主动权",直接关乎营造好我们国家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我们大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是摆在我们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使命。

  这一切迫切要求我们努力增强传播能力。是由我们自己的媒体说,还是让西方媒体炒作,是抢先出声抑或失声、失语,此外,说什么?怎么说?在与人民网、环球时报、环球人物、内参部和对外部领导们的交流中,我们得到了解答。

  "我们记者的报道上了人民日报就代表了中国官方的声音和立场,而上了环球时报则代表了中国民间的舆论和态度。"张社长饱含深意地说道。

  "同志们啊,思想要解放,要敢于大胆地打破常规惯例,同时也要注意大报国际宣传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注意舆论导向问题。"吴总在肯定国际部工作的基础上不停地给记者们打气。

  "我们不出声,但阻止不了外国媒体的大幅报道,与其让让西方媒体炒作,倒不如由我们自己的媒体主动发话,这就是话语权的问题……"环球时报孟宇红老师的一番话引起了我们的另一番思考。

  "积极顺应传播方式的新变化,在搞好大报报道的同时,全面拓展网络、视频、手机、微博等直接面向终端受众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形成更加多元的新闻发布平台,占领新阵地,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优势……要推动我们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从文字拓展到文字、图片、音视频的三位一体……"人民网唐维红老师跟记者们鼓劲地说道。

  我们所受的启发自然远不止此,新闻报道是靠实践一步一步坚实地探索出来的。作为国际部一名即将首次赴任的年轻记者,我想,勇敢地走出去才能获得更多精彩的故事,而只有了解的故事多了,自己的判断才能更加敏锐。

  "要走出去,广交朋友,要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当地人的民族性情,要关注所在国的许多涉华敏感事件。不仅要做好喉舌的公开报道工作,还要利用驻外记者能在一线工作的便利为国家做好耳目工作……做研究型记者,能为国家和中央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内参部主任唐宁的话语发人深省。

  作为年轻记者,我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实在太多,实感惭愧,但也大受启发。或许发现差距才能推动个人努力地去缩小距离。

  选择了驻外即选择了要有所担当,吕岩松主任所说的"自信、自醒、自重……",我要在以后的日子中时刻警醒自己、勉励自己。

  法国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对于即将出去驻站的我也应该表个态:努力地去发现事实,忠实地去报道事实。印尼分社张慧中:勤恳做事 踏实做人

  我有幸参加了驻外记者培训班,两天的学习紧张而充实,感触良多。

  我们有幸聆听了张研农社长、吴恒权总编辑的讲话,并参观了人民网、环球时报等部门,还与环球人物、内参部、对外交流合作部、计划财务部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对一名驻外记者应该担当的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正如张社长在开班仪式上所言,当今,中央对我们的国际宣传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日报社的事业发展对驻外记者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期待。目前,国际传播能力可以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才能逐渐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

  此外,随着人民日报扩版、环球时报创办英文版、人民网拓展外文频道以及环球人物等社属报刊不断发展壮大,报社对国际报道的需求量大幅增长。这对我们驻外记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的责任变得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同时,使命也更加光荣,发展大有可为。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驻外记者站更名为国外分社。这不是简单地更名,而是报社在发展战略上有了新的定位,在体制机制上有了新的变革,进一步重视国际报道,给驻外记者更广阔的空间施展个人的才干,报效报社的培养。

  张社长向我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具体的要求,即提高两个能力和强化三个意识。两个能力指的是:第一,具备全天候即时采编和播发国际新闻的能力;第二,具备又快又深地解读和评论世界大事、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三个意识是:第一,树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意识;第二,树立报网融合、报刊联动的意识;第三,树立整合报社资源的意识。

  听了社长的讲话,我既感到激动兴奋,又感到忐忑不安。

  令我兴奋的是,作为国际部的年轻记者,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广阔天地。第一,我即将去往一个对我来说全新的国家,面对全新的环境。印尼是一个硬新闻不那么多的国家,但有很多软新闻可挖掘。这就需要记者与当地民众密切接触,对当地社会人文深入思考。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这是非常令人期待的。第二,在对人民网、环球时报等社属报刊的参观过程中,我对报社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感到振奋,也深感施展才干的机会众多。负责接待的同志告诉我们,除了传统的文字稿件以外,我们还可以以音频、视频、图片、博客甚至播客等多种形式,发送驻在国现场发生的重大、新鲜、有趣的新闻。在几年前,这还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在感到新鲜和兴奋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首先,作为一名年轻人,我的阅历和经验存在不足。在国际部这个大家庭里,众多前辈和同事都将"80后"的我作为一个孩子般爱护。但走出国际部,我即将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国度,陌生的人民,对他们来说,我是一名代表中国第一大报的记者,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正像对外部的赵嘉鸣副局长所说,一人在外,需要的是自律和自省。在国外分社,我们不仅仅做新闻报道工作,还需要涉及行政、财务等多个方面,包括与人交往等等。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另外,作为一名年轻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方面,我也存在着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我是一名国际部的年轻编辑,写东西的经验少、跑采访的经验就更少。一个合格的驻外记者,需要有对驻在地区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以及日积月累的题材思考。在这方面我只是一个初学者,能否让领导和同事满意,自己心中多少有点打鼓。

  然而,有压力就有动力。做一名驻外记者,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勤恳做事,踏实做人,珍惜每一天。在工作上,我要努力认真,尽力完成好每一个任务。驻站期间,我将谨记吕岩松主任的教诲,努力实行担当、稳定、韧性、豁达、自省、自重以及自信等要求,无悔地过好每一天。

  正如吴恒权总编在结业仪式上所说,当前,中国的事情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们应时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方获取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同时也要多了解国内信息,报道国际新闻时要考虑到人民日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作为人民日报的驻外记者,我们不仅代表人民日报社,更是代表中国和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代表中国官方的声音以及国家的立场。

  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的职责是神圣光荣的,也是艰辛繁重的。我为即将成为人民日报驻外记者而自豪,愿为党报事业尽自己一份心力,努力让领导和同事满意。
西班牙分社丁大伟:努力做一名合格的驻外记者

  为期两天的人民日报社首期驻外记者培训班4月9日结业,我作为一名即将派驻国外的记者参加了这期培训班。

  在这两天里,张研农社长和吴恒权总编辑分别在开班仪式和结业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张社长在讲话中提出加强国外分社建设要着重提高两个能力、强化三个意识。两个能力分别为全天候即时采编和播发国际新闻的能力,又快又深地解读和评论世界大事、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三个意识则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意识,报网融合、报刊联动的意识,整合报社资源的意识。吴总在讲话中提出,国际部记者要进一步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入研究问题。他还鼓励我们在驻在国广交朋友、广获信息、丰富生活。

  在即将远行之前,仔细聆听、细细回味领导的讲话,我深受鼓舞、倍受感动,同时也顿感压力。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驻外记者在国外直接面对外国民众和媒体,如果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不仅能让中国更好地认识世界,还能让外国民众了解一个更为客观真实的中国;不仅能为中国的外宣和外交工作做出贡献,还能为人民日报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提高国际影响力添砖加瓦。

  去年报社将国外记者站改为分社,成为了报社的派出机构。这是报社自身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的重大举措,也充分体现了报社编委会对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视,赋予驻外分社记者更大更重的使命和责任。

  在这两天的培训中,来自环球人物、人民网、环球时报、内参部、对外交流合作部和计划财务部的领导、老师给我们讲了课,也向我们提了要求和希望。对于我来说,这两天培训的成果不仅体现在业务技巧和知识的获取上,更重要的是让我通过与相关业务部门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自己对于驻外之后的角色和任务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让自己提前进入驻外记者的精神状态。

  作为即将驻外的记者,我深感报社给我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平台,从公开报道到内参报道,从报纸杂志到网络电视,从文字图片到音频视频。这些都可以在报社的平台上得以实现。"我们将珍惜你们发回的每一件作品。"这是不少部门在培训中向我们传达的心意。这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激动。 "舞台广阔、大有作为",马利副总编辑的加油鼓劲让人铭记、激动。

  另外,作为一名第一次驻外的年轻记者,我深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在西班牙期间,我将努力做到三多三少,即多请示、多思考、多学习,少毛躁、少懒惰、少犯错。于此同时,我还要充分发挥自己年轻、有活力、有冲劲、有干劲的特点,多出去走走看看,努力融入当地社会,合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做一名合格的全媒体的国外分社记者。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