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社科期刊:不宜照搬西方模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日期: 2016年9月21日 17:42 

  摘要:媒体融合的时代,并没有改变期刊“内容为王”的生存法则,期刊所承载的内容仍是其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学术要闻”客户端已被社科期刊人所熟知。

  现在正值开学季,对期刊来说是征订旺季,而对学生来说社科类期刊是订阅的主要类别。近几年,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期刊的融合创新不断深化,而社科类期刊在融合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华文摘网、学者在线网等一批基于社科类期刊内容融合发展起来的社科类资源平台,不仅仅是在技术平台建设时进行融合创新探索,在平台运营机制、内容生产方式、建立新业务模式上也都有着各自的尝试与探索。

  大浪淘沙 优质内容多点传播

  有人说2016年是传媒业的寒冬,一些纸媒相继停刊或休刊,但从期刊的发行数据上看则没有表面上那么“寒冷”。据杂志网对2016年我国期刊发行市场调研的结果表明,近几年我国期刊的发行数量略有增长,2015年全国期刊出版实现总产出172.8亿元,较 2014年增长3.1%。

  “现在期刊市场环境大家都有感觉,但从长远来看我觉得纸媒还是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意林集团副总经理李振红说,“虽然有些纸媒今年下滑得比较厉害,但这是一个阵痛的过程,大浪淘沙,能存活下来的品质好的期刊一定有生存的空间。”据了解,学生类的期刊受市场或网络影响相对较小,《意林》每年的订阅量有稳定的增长。这个增长是建立在杂志品牌与质量的基础之上,虽然《意林》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但其收入是以发行为主,广告量小。高品质的内容为期刊吸引了大批的忠实读者,以杂志优质内容为素材延伸出来的图书产品每年还保持着稳步增长。另外,《意林》在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形式将期刊优质内容进行多次传播、与读者互动的同时,每年在全国各地还会举行200多场千人规模的励志演讲活动,演讲内容多会从《意林》发表过的内容中摘取。

  媒体融合的时代,并没有改变期刊“内容为王”的生存法则,期刊所承载的内容仍是其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期刊从注重核心产品的内容打造到注重产品的形式与延伸开发,实现了其内容的深度整合与核心价值的体现。据《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介绍,《新华文摘》纸刊收入以发行为主,发行收入能够维持杂志正常稳定运行。除了传统纸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外,今年6月“新华文摘数字平台”上线,至今注册用户数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对《新华文摘》这样的社科类期刊而言,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而在渠道上也力求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追求快速、便捷,期刊通过融合创新在传播上进行多媒体化探索,强化内容共享,可实现“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多渠道传播”。

  平台支撑 促媒体深度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网站集群,各研究所的网站基本集合在一个网站上,网站的 40个频道发挥对纸刊的延伸作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辑李红岩介绍道,“在数据库建设、‘两微一端’推广应用等方面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正努力向学术全媒体机构迈进,打造世界最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网站,将我们的平台打造成学术专卖店,而非百货公司。”

  现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期刊可实现定制化服务,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内容的按需印刷,打破了单向供给模式,而网站则使用中、英、法3种语言发布内容,为国内外用户查阅国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提供便捷的服务。为充分利用平台的多媒体传播特性,中国社会科学网每周拍摄原创视频在平台上发布,制作H5及微视频在“两微一端”发布;平台与用户的互动性不仅仅是对读者,还为作者提供稿件发布过程查询服务,作者通过平台可随时查询投稿编辑进展情况。中国社会科学网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平台建设与运营中,实现了期刊与各媒体资源及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平台建设与创新融合做得比较早、发展步伐比较快,CNKI、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等这些专注于期刊资源平台建设的市场化公司早已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其商业运作以量取胜,自己并不生产内容,与专业的社科类学术平台相比,还做不到专业领域的精耕深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则采取了双平台一体化运作的新模式,即成立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依托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专业学术刊群、规模化的专业编辑和专家顾问团队、按专业学科分类的单篇论文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以及50多年积淀的优质专业学术资源,打造“学者在线”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发布以及按需出版平台。2014年11月上线的壹学者平台学术服务平台,包括个人版、机构版,涵盖微信号、安卓客户端、IOS客户端以及PC 端四大产品形态,为学者、学术机构提供学术图书馆、学术论文库、学术社交平台、科研工具服务,充分发挥了学术专业领域的优势,将行业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目前有55万学者用户,稳居“学术新媒体”排行榜首。

  现在各期刊的信息化水平各不相同,而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支撑传统期刊与新媒体在同一平台采编发、营销及提供增值服务,新媒体终端也可以承载和传播传统期刊的内容,对期刊而言平台建设与内容建设互为依托、同等重要。

  全媒体运作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期刊的全媒体运作既需要内容创新、平台拓展,也需要对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完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采编、组织机构一体化从副总编辑李红岩兼任的职务上即有很明显的体现,他既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副主编又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的编辑部主任,还是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采用的是全新人员管理模式,从体制机制做起,以学科划分建立编辑团队,一个学科的编辑为多种内容产品进行一体化采编,建立了“全媒体运行框架”。体制机制创新,形成采编、组织机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是融合创新的坚实保障与有力支撑。

  各期刊以全媒体方式运作时,有着各自的问题与困惑,挑战与机遇并存。“对我们来说平台的建设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较大,而短期内很难收回成本,实现赢利。”喻阳说,“平台的投入期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期间需要解决资金、技术及数字化内容提供需要的专业人员等问题,解决文献授权难度尤大,主要是权利人响应延迟或因种种原因没有回应。新华文摘数字平台建立之初即花大力气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遇到的困难不小,平台也力求建立自己的作者数据库,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完善。”

  而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数字化转型所采取的双平台一体化运作机制,运营效果与前景很好,但其市场化的发展途径仍在探索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认为:“学术类期刊受众面相对较窄,从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社会发展看,任何改革和融合,都应以公益为主,不宜照搬西方模式走资本运作的路子。国家应更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持的引导作用,推动学术期刊在融合中繁荣发展。”

  虽然社科期刊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着技术、版权、资金、人才等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但采编、组织机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为新媒体平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新媒体平台可依托传统期刊的母体优势提升平台的市场竞争力,在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逐步形成合格的市场主体,为社科期刊生存发展赢得更多的机遇。

  想了解更多杂志广告,请访问广告买卖网。

  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业务员难招聘,人力成本高,客户难开发,媒体空置率高,利润微薄,您还在单打独斗应付这种局面么,有没有想过抱团取暖,共度寒冬?您利用您本地优势和优良团队,整合本地广告资源。我利用我平台优势,给您输送您当地有广告需求客户,您去与客户洽谈深挖需求。总部统一整合采购媒体资源,总部负责发票和税点,最高可达70%利润分成。广告买卖网和广告易每月有上万个优质客户咨询。另有广告买卖网咨询通会员项目,广告行业大会项目,传统媒体与微信朋友圈融合项目,临过期剩余广告资源实时交易平台项目均可结合自身优势开发。线上线下结合,广告行业互联网+,一般落地服务商合作,地区独家落地服务商合作,入股式战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可选。

  详情请垂询:010-53579906,QQ:2881150499。

  网址:http://www.51ade.com/fuwushang.html

  机会难得,稍纵即逝!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