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周末》做人物采访的体会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南方周末广告网 日期: 2009年10月21日 点击数:Loading...

        通过采访一个在《南方周末》做过财经人物报道,和若干篇财富现象或人物群像报道的记者,了解到对于采访财经人物深有体会。
一、和笔下人物的距离要适当。
  财经人物与一般的新闻人物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真实的思维方式、行动逻辑,以及政商关系等,都比较隐蔽。
二、未雨绸缪可少吃闭门羹。
  财经事件多数时候没有新闻现场,特别是一些在对方看来有些“负面”的事件时,你想以人物报道的形式呈现,难度相当大。但闭门羹正是给那些原本就想饿着肚子的人吃的。
三、对公司财报分析的重视。
        看财富故事,没有人不喜欢通俗易懂的风格。不少财经报道开始娱乐化。娱乐化本身并没有错,但要看怎样娱乐。
四、对人物性格的描述要放到一个立体坐标中。
  多数记者容易将笔下人物符号化、标签化。譬如总习惯在巴菲特的名字前加上“股神”这一形容词,提到乔布斯便会说他是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而在艾丽斯•施罗德(巴菲特传记作者)和杰弗里?扬(乔布斯传记作者)笔下呢,前者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投资者,后者则是一个不断纠正自身专断、傲慢等性格缺陷的普通人。
五、文章应围绕一种冲突,最好能一气呵成。
        一篇人物报道也就三五千字,最好围绕一种冲突为宜。而当采访充分,框架列好,导语写好了,最好一气呵成,其实写作是讲气场的,如果写写停停,琢磨半天再写,最后写出来效果一定不会好到那里去。
        总之在《南方周末》做财经人物采访,不要为了采访而采访,为了调查而调查。应当把自己视为商业世界中的一个冷静的观察者。
 

标签: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