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三网融合协调小组6月6日召开的会议上,我国三网融合试点方案获得通过,标志着这项信息通信业的突破性改革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通信业务已非遥不可及。 然而,自2001年3月15日我国在“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以来,此项举措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试点方案制定过程中,部门、行业之间激烈的利益博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技术无障碍,难在体制。”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其前景并不乐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专家则向记者表示,体制问题不会成为三网融合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是国家重要决策,如果旧的体制阻碍了发展,会有新体制来取代。” 焦点:谁是获益者?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实现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三网融合将带动设备制造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在未来三年可带动投资和消费6880亿元。 这意味着,以前由相关部门各自垄断的领域将重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块全新的、更为广阔的“新大陆”。 于是不难理解,为何在试点方案制定过程中,各部门会如此寸土必争、互不相让,以至于有媒体对此给予“切分蛋糕”“跑马圈地”之类的形容。显然,在新的机遇下,谁都希望能抢占有利格局,获得更多主导权。 6月6日,国务院三网融合协调小组在会议上闪电决断,打破了僵局,使这场争夺暂时告一段落。有人说,国家广电总局获得了集成播控和号码分配权,占到了先机;也有人说,电信运营商在技术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暗藏优势。“谁是获益者”,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对此有专家指出,三网融合不是对存量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是要满足对新利益的诉求。 “三网融合不是分蛋糕、切蛋糕,而应该放眼市场去做大蛋糕。”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曾剑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中国数字电视》专栏作家罗小布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大多数关于三网融合的政策解读,不是站在广电立场,就是站在工信部立场,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定位——国家立场。三网融合是发展环保型工业,发展三大产业,保障公共利益,加强国家信息文化安全并服务于民生的重要举措,真正应该从中受益的,是国家和公民。只有跳出部门利益的小圈子,从国家利益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其历史意义。” 建议:先合作再竞争 “三网融合这个设想很好,可是实现有很大的难度。”新华都总裁兼CEO唐骏18日在微博上说。 持此观点者并非个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国内著名电信专家阚凯力此前也曾向媒体表示:三网融合难在体制问题。 一位资深记者认为,虽然试点方案已经出台,但在当前体制下很难顺利实施。他说:“虽然广电总局拿到了播控权,但下一步要涉猎电信领域,还将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难题。另外广电在市场运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软肋。这些方面电信虽然有优势,但如果得不到利益,很可能缺乏合作的积极性。” 但曾剑秋认为,三网融合是一项国家政策,体现国家发展战略,虽然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但不可能出现一方是绝对赢家的局面,也不会简单地规定由哪个部门来主导。 他表示,三网融合涉及广电系与电信系的融合,电信系在网络方面有优势、广电系在内容方面有优势,重组是促使各部门“竞争合作”,从竞争到竞合。“应该从合作起步,在融合的基础上谈竞争,这样才能真正实质性推进三网融合进程。” 观点:技术发展需求是根本 对于此前公众把过多目光集中在利益之争和体制问题上,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专家认为有些片面。 “在国家关于三网融合的文件中,主要说了三件事。”他介绍说,一是三网融合将进一步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以及文化安全;二是有关部门在其中的重新定位;三是在三网融合的需求牵引下,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 他认为,国家层面更关注网络、信息、文化安全,而发展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更是重要战略方向。有关部委固然对利益划分问题比较关心,但作为职能部门,必须执行国家战略举措。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