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微博、手机等新媒体崛起后,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媒介。昨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在云南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报告厅,以《新媒体崛起时代中国传媒教育与传媒未来发展趋势》为题举行讲座,就当前国内多起记者遭受威胁事件进行了深刻分析。 喻国明说,新媒体时代的个人对一个事件的描述可能存在夸大、想象的成分,但是,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在聚焦相关事实的时候,就能互相纠错、印证、延伸、补充,“它对一个事实的描述就像无影灯,每一盏灯并不亮,但无数盏无影灯从不同角度照射下去,灯下黑的情况是最少的,于是它就呈现出了最全面、最客观、最详实的新闻事实,它已经是不同于过去新闻客观、真实的逻辑。”喻国明认为,人肉搜索方式是社会能量聚集的模式。 “新媒体形势下的最大景观是圈子和群落的形成。微博群、开心网等等群落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人们跨越了现实交往的距离,能在更宽广的时空范围之内找到同声相求的伙伴,他们用共同的价值观、爱好、兴趣来开拓自己的个性,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个性有了进一步延伸,人们也由此得到心理支撑、社会支撑的平台,它是文明的进步。”喻国明教授说,群落和圈子的形成也包含了社会的风险,“人们在圈子里谈天说地,既可以是重大的事情,谈奥巴马,谈反恐,也可以非常八卦,谈谁的绯闻。可以谈工作、生活、感情,这是一个小世界。它的风险就在于,一些人会误以为,从这个小世界里所挖深井里头看到的天空,就是大事件的本身。人们的利益、文化诉求、经济诉求不断冲撞,这就使得社会风险不断加剧。每一个圈子的人价值观、游戏规则一致,有温暖的认同感,突然发现一群人竟然要侵犯自己的利益,隔阂产生偏见,偏见就造成冲突。这就是建立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风险。” 如何避免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风险呢?喻教授说,传统媒介在不同的文化群落之间寻找链接的障碍,并设置公共议题,它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个社群的人也知道社会的存在,让他们形成公共领域和话语,使其互相妥协和宽容。 在谈到前段时间国内连续发生的多起校园惨案,有人归罪于媒体的报道遭人效仿一事时,喻国明说:“媒介的报道的确有效仿作用,比如杀人计划、自杀吃的什么药等,从新闻职业道德和规范的角度说,都是不应该详尽报道的,但就事实本身的报道,怎么能说是引起一些人效仿的根源呢?难道校园惨案发生后,媒体一声不吭,就尽到社会责任了吗?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它要随时提醒人们风险在什么地方。” 随后,喻教授谈到社会的职责:“很多人认为媒体总是在为弱势群体说话,这样的认识很表面,我们不是弱势群里的天然代表。弱势群里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之后,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我们替弱势群里说话,是从保障全社会的角度让弱势群体发出他们应该发出的声音,让他们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获得起码的利益。媒体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维持利益的平衡,哪怕是他们情感、情绪表达的平衡。媒体的职责,根本上来说,是在促进社会和谐。好的媒介,当社会哭的时候,不让它哭出沮丧,社会笑的时候,不让它笑出狂妄。”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