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地方新闻广播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凤凰网  发布日期: 2010年8月24日 13:41 

  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之一,地方台新闻广播多年来自觉承担着服务地方发展大局的使命。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媒体竞争的白热化,近年来,市县广播一直在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地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这种状况制约着广播新闻采制、传播的质量和影响力。

  困境之一,生存阴霾挥之不去,生存成为头等大事。

  以淮安广播来说,2009年3月之前,属于财政差额拨款单位,此后,广播、电视合二为一,财政就此断奶,实行自收自支,而且在内部,广播、电视分灶吃饭。尽管在市场经营运作过程中,电视给予广播一定的配合支持,但是,广播仍要靠自身谋生。随着网络等新生传媒的不断诞生和其他传媒的不断扩张,广播的弱势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困境之二,频率多元化,负担随之加重。

  自1994年以来,淮安广播不断进行体制创新探索,努力做大经济体量。频率设置走专业化、对象化之路,先后开设经济频率、交通频率、城管频率,将传统的人民台改为新闻频率;在人员管理方面,实行能进能出的聘用制,在全国范围招聘采、编、播人才;在考核方面,明确质量立台,待遇向一线优秀员工倾斜,努力营造留住人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用人氛围。但是,客观上,期待频率多元化带来经济体量的倍增效应未能立竿见影,这种探索本身也系简单地借鉴“克隆”,没有在节目做活做精上下工夫,并非因地制宜。淮安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本地企业体量不大,且企业市场大多不在淮安本地,再加上企业本身发展不太景气,所以,企业自身形象宣传和产品宣传意识比较淡薄,投向本地媒体尤其是广播的广告宣传费用较少。频率多元化不仅没有按照预期带来创收盘子的放大,相反,人员增加,负担也随之加重。

  困境之三,新闻广播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未能有效改变弱势趋势。

  目前,淮安新闻广播对采编一线实行量化考核,从考核的量上来说,正常情况下,一线记者被要求完成每个月22篇消息、两篇时长10分钟的新闻专稿,以及2条省台的发稿任务;从考核的质上来说,每条稿件达不到质量要求,按篇打分就得不到满分,累计下来,当月就有可能拿不全全额工资。记者为了能拿全本月工资,每天必须采写至少一篇新闻稿件,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记者扎堆跑会议和“拣到篮里都是菜”的新闻采写现象。在稿件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记者势必以数量填补,这样一来,广播新闻的质量可想而知。

  另外,地方台对一线广播新闻记者的考核,多年来一直忽略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的吃、住、行等基本成本,出于成本及采写任务双重压力的考虑,广播新闻记者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市区,有的地方台广播记者还担负着一定的广告创收任务。这样粗放式的管理使得广播记者压力较大,难以深入一线采访。

  困境之四,新闻运作拘守传统,造成广播新闻缺乏“卖点”。

  广播新闻应当服务地方发展大局,服务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如何服务,各地探索不尽相同。目前,淮安广播的新闻节目以时政新闻为主打,强调时政主题报道。尽管增加了整点播报和每天晚间的民生新闻板块,但这仅是形式上的改进,内容方面多转摘纸媒,时效较差,缺少广播特色,传播效果受到影响。如此,广播新闻没有自身特色,也就难以形成品牌“卖点”,影响广播经营创收在所难免。

  地方广播的出路在哪里?

  面对媒体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形势,淮安广播一直在寻求发展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广播并非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优势,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做大做强自己的发展载体和平台。

  尝试之一,广播网络化、电视化,补强弱化的传播手段。

  近两年,淮安广播开设了广播网,将各个频率、各个时段的节目上载到网上,使得网络受众随时可以在网上收听广播。广播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及时发布到网络平台,弥补了多年来广播新闻只可听不可看的劣势。广播电视融合,探索广播发展新路子:2001年4月,淮安广播在江苏省第一家创办《行风热线》户内直播节目;2003年起,《行风热线》走进社区、园区、工地、农村,在全国首创主题式户外直播;2005年2月起,每期两个小时的《政(行)风热线》户外节目实行广播与电视同步直播;2008年6月起,在全国第一家启用电台与电视台并机户内直播《政(行)风热线》,有效扩大了广播新闻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尝试之二,以活动为载体,强化活动经济意识。

  这两年,淮安广播以自身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举办汽车消费节、房产节、家装超市、婚庆等各类活动,放大自身优势,以新闻前期预热、现场直播、后期跟踪等形式,“炒热”广播媒体,努力打造广播经营创收的新平台,使广播新闻卸去严肃的面孔,贴近百姓的生活和需求,初步实现了广播新闻的市场化,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双赢。

  在活动中,淮安广播专门成立了以新闻记者和主持人为主体的广播艺术团,参与各类活动,扩大广播新闻记者和主持人的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以活动包装、推介名牌新闻记者和主持人,以名牌记者和主持人魅力充分展现、推介名牌新闻栏目,进而带动广播创收。

  尝试之三,强化新闻策划,吸引政府部门参与。

  以往,淮安广播新闻的策划能力较弱,全局性高度不够,立意上新颖性欠佳,游离于群众关注视线之外。今年,淮安涟水机场“飞向蓝天”大型主题报道策划、城乡道路建设的“大道如虹”系列报道策划,都引起了淮安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主动参与。

  广播的发展不能游离于党委政府的视线之外。吸引政府部门对广播新闻的关注,关键在于广播新闻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亮点工作,精心谋划,拿出有亮点的新闻策划方案。对此,地方党委、政府肯定是欢迎的。

  尝试之四,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如何科学量化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量和质,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实行广播新闻好稿月评、季评等制度,激励记者沉下身去钻研新闻业务,靠科学化、人性化的制度创新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能有效提高广播新闻节目的质量,提升广播媒体的影响力,也是广播发展的根本。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