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主办、南宁日报社承办的中国晚协第25届年会举行。140多家晚报老总围绕“媒介融合与晚报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刻的讨论,面对国内都市报、早报等迅速发展,挑战晚报在市场中优势地位之势,新浪传媒独家与十家晚报总编等进行交流。武汉晚报社长林霓涛表示,报纸媒体最重要就是公信力,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最重要的是传播力和影响力。以下为访谈记录。 新浪传媒:您觉得今年《武汉晚报》发展状况如何? 林霓涛:应该说是连续近10个年头,《武汉晚报》平稳增长,基本上广告收入的增长都是两位数的,今年略慢了一点,到目前为止增长8.9%,主要原因是这几年累计的基数较大。 中国报纸行业的繁荣是改革开放以后,曾经有十年的时间,晚报在中国是非常辉煌的,当时恰恰是弥补了机关报的死板。大概是在1996年左右,全国都市报的兴起,随后是都市报的十年繁荣期,这10年对晚报来说,应该是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很多都市报,有省级媒体创办的子报,尤其是《武汉晚报》,武汉是作为省会城市,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由于政治资源的不平等,比如说都市报的新闻,可以是黑色新闻,暴力、凶杀、曝光的这些东西,但晚报做不到。新闻政策上面的不平等,使得晚报市场受到较大的冲击,应该说全国各种晚报也都经受过这种挫折。2001年开始,我们也开始培养面向市场的队伍,包括思维方式的转变。 毕竟晚报的历史比较悠久,《武汉晚报》到明年就是创刊50周年了,一但意识上的觉醒,在操作手段上面就能够迅速的更新。9年多就一直在持续的增长,目前我们可以号称武汉市民第一报,在整个武汉市内的发行,不论是零售还是什么都超越其他的兄弟媒体。 新浪传媒:《武汉晚报》也经历了从机关报向都市报这样的转变么? 林霓涛:应该说经历了从准机关报向面向市场的转变,所谓的准机关报,武汉市是有市委机关报的。但是当时的办报思路都希望报纸越大越好,级别越高越好,应该说是级别高,比较正统一点。这个思路还是左右了我们报纸好长时间。后来随着报纸的变革发展,马上转换了思路。 在随后都市类的媒体,大概是06、07年开始提出主流化转型,特别是到了今年,应该说大部分都市报都是高举主流化转型的旗子。我个人认为,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按道理讲,主流与非主流,不在乎你是不是叫这个口号,而在乎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武汉晚报》在武汉地区发行量第一,谁能够不说你是主流,我们就是关注民生,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在党委政府和市民之间搭起一个沟通的媒体平台。 这几年在办报的思路上面,我们强调的是四轮驱动,平稳、活动、广告加发行。这四轮驱动,也不是说简单的有活动做活动,有新闻做新闻,也是一个融合。 比如说,在武汉地区是率先发起了相亲会,我们率先推出去的品牌活动。这个是利用报纸媒体的公信力,因为它是无偿的,没有盈利色彩在里面,也不收报名费,纯粹就是报纸做的公益事业。最初一两次是报纸来做这个活动,做到后来,马上广告收益就出来了。 在某种意义上,我感觉到报纸是一个很特殊的行当,很多报纸媒体都在拼命的追求发行量,所有的总编辑都说我有多少报纸发行。但行业人都心知肚明,报纸不是印的越多越好,越多越赔本。现在报纸的零售价是1块钱,印刷成本可能是8毛钱,这就需要有一个盈利点,发行太少了没办法吸引广告,你的成本就亏的一塌糊涂,通过一些活动,不开通印刷机来发报纸,纸媒最大的优势就是公信力。 新浪传媒: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有没有什么办法和措施呢? 林霓涛:目前这个话题,大家探讨的很多,但是我不希望这个话题变成极端的话题。 我个人对纸媒这块还有比较审慎的乐观,原因就是中国的报业这一块未来将是两极分化,大肯定做的更强,小的死掉就死掉了,作为市场化应该有一个退出机制,这是很正常的淘汰。 就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来看,还处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报纸是城市化的反映。它天生是城市化的产物。美国有上万报纸关掉了,很多专家同行预测报纸还有20、30年的寿命,但是他们忘掉了一个社会背景,温总理在报告里面讲,我们离西方发达国家至少有150年的差距,我在英国学习过,也在英国媒体工作过,我个人感觉我们与西方的差距至少是150年,有些方面是200年。人家走过了100年、200年后死掉是正常现象,中国刚刚开始城市化的进程,尽管我们的发展很快,但还有一定的空间。 报纸的发展和网络的发展并不矛盾,并不是说我们跟网络媒体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说个不客气的话,也许到了将来某一天,报纸是有身份的人才能看的。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