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6日,在南方都市报的年度新闻奖颁奖典礼现场,当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财经》杂志原主编胡舒立女士走入会场时,现场自发响起的掌声经久不息。笔者深受这阵阵掌声的感染并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这热烈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身为一位知名学院院长的胡舒立,更是献给所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同人。如今,新闻专业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重塑报格的利器。 岁末年初,胡舒立的辞职成为新闻界的焦点话题。有学者评价,“胡舒立的离去,给中国期刊界带来的震荡,史上未有。”①吴飞教授认为胡舒立是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行者,因为她与杂志坚持追求挖掘事实真相、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独到、独家、独立”的报道理念。②胡舒立不仅成为中国期刊业的一个标杆,也成为包括报业在内整个新闻业的一面新旗帜。因而,当下讨论的“报格”不仅指涉报纸的品格,更指涉报人的品格,而两者最终通过报道的品格得以体现,三者的高度统一构成报格的基本内涵。 历史上的报人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特有的报格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著名报人张季鸾在主笔《大公报》期间,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张,后来被归纳成“不盲、不私”而成为报社的社训。张季鸾“以言报国、悲天悯人、敢言善言、爱国心切”的品格,成为一代报人光照千秋的人格写照。他本人不但成为当时最具专业主义精神的职业报人,而且为报纸和报人树立了报格、人格的标尺。 同样为报人树立典范的代表人物史量才,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维护着《申报》的独立和尊严,他为此提出了“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的警世名言。研究者张前平指出:“在新闻伦理和道德受到严峻挑战的今天,‘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的至理之言仍然值得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新闻媒体反思。”③ 如今,报纸存亡的争执喋喋不休,报业竞争的局面如火如荼,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广告新闻、娱乐新闻、低俗新闻等充斥报纸版面,商业浪潮冲击专业主义,“金钱至上”摧毁新闻品质,报纸的报格岌岌可危,报人的人格迅速蜕变……报人为此殚精竭虑寻找对策与出路。新闻专业主义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毋庸讳言,有很多报纸并没有自己的报格,把报纸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幕后推手。重塑报格,就要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己任,挣脱资本控制和经济利益的枷锁,做自尊的报人、独立的报纸和公正的报道。吴飞教授曾指出:“传媒业被期望成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似乎在新闻业出现后不久就产生了,尤其是新闻业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发展需要有专业主义理念之后。那时,为‘公共利益’、‘公共福祉’而发掘社会中隐藏的真相成为一种崇高的职业理想,又成为其张扬合法性的基础。”⑤独立的新闻业可以满足公民的知情需要和构成代议制民主的基本条件,这也是独立新闻业的核心价值。因此,重塑报格必须以公共利益或社会效益为先,而把经济效益放在次要考虑的位置。曾任美国总统的杰斐逊曾说过:如果要我选择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一张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报纸一直被作为民主社会的基石而存在,只要人类需要民主,人类就需要报纸。曾任《南方日报》总编辑的张琮也说过:人有人格,报有报格。最重要的是无私无畏。不然,办一张不痛不痒的报纸有什么用? 新闻专业化探索始于上世纪的美国。随后,西方主要国家的新闻行业都把新闻专业主义奉为圭臬。然而,就作为专业化最主要表征的专业意识与相关机制的确立而言,揭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现象与规律,对于中国新闻职业化是有借鉴意义的。就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内核而言,关键性的内容主要包括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和自律与他律的原则体系等。西方大报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正是因为形成了特有的报格而赢得声誉和尊重,这正是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带来的荣耀。就中国新闻界而言,正如吴飞教授分析的那样:“外来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以及相关理念和实践策略,也逐渐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世界传播开来,虽然当下的力量还那么弱小,但其生长力量是不容忽视的。”④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为代表的报纸,或仗义执言、或不畏强权、或针砭时弊、或思想独立,它们分别以自己独有的报格赢得赞誉和好评。 诚然,不同媒介体制下人们对新闻专业主义基本内涵的理解并不相同,但作为舶来品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关理念和实践策略对中国报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转型中国的报业发展遭遇诸多困境,但只有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报格的重塑与提升才有望成为可能。正如去年12月7日在杭州举办的纪念史量才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学者所提出的那样: “在当今多元变化的新环境中,弘扬史量才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史量才宝贵的办报理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召开这样一个会议,不仅有利于史量才研究更好地发展和深入,而且对于弘扬史量才‘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义重大。”⑥ 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共发展,是世界各地媒体的必然选择。报业作为主流媒体,要重塑报格,切实承担起报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把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人类进步作为最高目标。 ( 郜书锴 ,作者为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