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日期: 2011年9月7日 16:36 |
农龙公司是重庆市生产规模最大的农业企业,一天上百吨菜上市,对重庆市的菜价都会产生影响,曾配合重庆市政府稳定菜价。但就是这样的一家大型农业企业在做农超对接后,总经理张成云却发现与超市合作根本赚不到利润,一气之下明确提出:“我们不做农超对接”。 “我认为都是假的,是没有用的,只是政府和相关部门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所起的好心,得不到好报!”张成云毫不客气地说。 2011年5月30日下午,重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百企入渝、农商对接”采购大会暨签约仪式在记者的长枪短炮中隆重举行。 坐在普通观众席上的张成云自顾自地抽烟,对于正在台上举行的签约仪式显得不屑一顾。 搞签约仪式,现在很多省市都很常见,做为重庆市最大的农业企业的总经理,张成云告诉记者,他常被邀请参加农超对接的签约仪式,但是现在他对这些已经失去了兴趣。 张成云很直率地说:“这样的仪式我参加了不少,都是不需要执行的合同,只是做做样子,对于企业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我很反感这样的签约。” 企业做大 超市青睐 张成云所在的重庆市农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10进驻重庆潼南,从1137家农户手中通过流转承包5000余亩土地。 公司接到手的是一片被界沟、界埂、小道等割裂成像豆腐干式的、杂草丛生的土地。 这样的土地根本不适合规模化生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上下进行了近两年的土地整治,包括土壤改造、平整造地、沟渠修建、生态恢复等。 企业做大了,如果每亩土地上的产值得不到提升,最终将没有市场竞争力。张成云非常明白这一点,“按传统模式种菜肯定赚不到钱,必须采用高科技。” 为此,农龙公司积极寻求科技合作。在张成云的推动下,农龙公司与市农科院、国家节水灌溉工程研究中心、西南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院校合作,投资4000多万元实现机械耕作、蔬菜嫁接、工厂化育苗、钢架大棚蔬菜、地膜种植、喷灌和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了季节、品种的无缝连接生产。 目前,农龙公司在技术上已经获得了显著成效。农龙公司生产技术经理谭敏介绍,公司和市农科院合作,培育出各种优质嫁接蔬菜苗近10个品种,如茄子、番茄、苦瓜等。蔬菜通过嫁接,达到抗病、抗旱、抗涝、增产的目的,采收期比普通模式蔬菜栽培采收期延长了近两个月,亩产量增加30%以上。 因为表现突出,2009年农龙公司被国家认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而正是因为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高、数量大,受到了超市的青睐,很多超市纷至沓来与其洽谈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 我赚不到钱 农龙公司是由房地产公司转型投资建立的。在投资农业之前,董事会算了一笔账,得出的结论是农业利润将会超过房地产。 做房地产,土地费一般占销售价格的40%左右,建筑成本占20%左右,销售成本约占5%,另外还有环境的打造、管理成本等约占5%,再加上10%的税收,因此,搞房地产开发最终的毛利约为20%。 而种植蔬菜,以白菜为例子:一亩地的种植成本,包括租用土地的费用、种子农药、人工等在内,约为1500多元;而一亩地的产量可达8000斤。如果行情较好,一斤卖到了四五毛钱,那么收入就是4000元左右。而这,只是一季菜的收入。 “正常情况下,种菜纯利润应该在30%以上。”张成云当初预期,这将远远超过房地产业的利润。 但是在经营了几年之后,张成云发现,事情远没有当初思考得那样简单。 因为企业刚刚起步,公司渠道还不成熟,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农龙公司主要做农超对接。由于实行公司化运营、科学化种植,农龙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高、卖相好、农药残留低,获得了超市雪花一样的后续订单。 但是两年之后,张成云发现,农超对接,公司根本没有赚到钱。 “超市的老板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把我们的价格压到最低,同时又会将菜卖到尽可能的高,我们没有钱赚,市民也不大可能受益。”张成云说,以白菜为例,市场零售价在一块左右,但我们给超市的价格被压到了三毛甚至二毛多,“这么低的价格只够生产成本,生产得再多也没有钱赚。” 最主要的是,张成云觉得农超对接公司没有定价权,心里憋屈。2011年春节,张成云就因此吃了一次哑巴亏。 一般情况下,农超对接的价格,农龙公司与超市一月一签,但是在刚签下合同后,春节来临菜价突然猛涨,张成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超市将菜以低价一车车地拉走。张成云算了一笔账,与其它渠道相比,这一个月,农龙公司就账面损失100多万。从这件事,张成云开始意识到其它渠道的重要性。 农超对接让公司没赚到钱,还只是张成云打算放弃农超对接的一方面,张成云认为农超对接还让公司承担了巨大的质量风险。 “我们的货都是农药残留达标的,什么农药不能用我们也是非常规范化的。但是超市从什么地方进的货都有,然后堆放在一起。”张成云说,“如果相关部门抽检出问题,或者消费者吃出了问题,超市肯定会找我们扯皮,因为他们根本找不上单户农民,单户农民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出了问题根本找不到人。” 自建渠道 不受制于人 “我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将超市踢掉,自建渠道。”张成云讲这话的时候神情非常平静,他对这样的决定做了一个解释,“我们如果跟超市对接的话,我的其他渠道就会淡化,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超市,最后变成超市的低价供应商,这样是非常划不来的。” 在张成云的眼中,董明珠是他的学习榜样。董明珠带领的格力空调,曾被零售终端盘剥得没有利润空间,最后董明珠自己直接开店获得成功。 “既然格力公司这么有实力的企业,在连锁零售面前都没有话语权,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董明珠一样自建渠道呢?”张成云说,“从董明珠的事例来看,建自已的渠道是对的。” 如何建自己的渠道,张成云并不盲目,他把账算得非常细。 “就拿大白菜来说,我们卖给超市是3毛一斤,超市卖给市民是9毛一斤,但我们直接开店的话,我们只卖6毛,我们卖6毛比卖给超市还要赚钱。”张成云说,“我们计算了一下,开直营店,把运输费、店面租金、人员工资等所有的费用都加在一起,一个店每天的营业额达到2500元就可以赚钱。而这个额度是非常容易达到的。” 目前农龙公司已经在重庆市开了3家直营蔬菜销售门店。每个超市投资30多万元,按照百货超市的规格建设,全部实行自选销售。每天蔬菜从基地运到配送中心后,进行分拣整理,然后送到社区超市,从基地到餐桌不超过24小时。 农龙公司计划在3年内投资1亿元左右,在重庆市主城9区建成300个社区蔬菜直销超市。“市民不但能吃到新鲜干净蔬菜,而且价格将大大降低。”张成云说,利用基地优势,蔬菜价格将降低30%左右。 每天,农龙公司都会有专车往这些门店配送蔬菜。根据张成云的估算,当直营店数目增加到二三十个的时候,配送成本将会急剧下降,盈利空间将会更大。 为了进一步提升单店盈利能力,农龙公司还建设了网上订菜系统,门店两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只要在网上订菜或电话订菜,农龙公司就能在半小时内将菜送上门。此举获得了没时间的白领和行动不方便的老人的特别眷顾。 对于采购额达到一定数量的消费者,农龙公司还组织他们免费参观种植基地,让他们看到这些菜是通过一个怎样的科学程序种出来的,让他们相信农龙公司的菜是绿色的、是安全的。这一举措让农龙公司获得了消费者非常高的忠诚度。 筹建协会抱团自救 菜价上涨时,一头是超市菜价高得出奇,一头是农民的菜仍然卖不到好价钱;菜价下降时,一头是农民让菜烂在地里,一头是市民买不到便宜菜。 一些专家认为,农超对接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张成云给出了绝然相反的看法,“农超对接是没有前途和未来的。” “超市根本就不管你农超对不对接,进菜时该压的价还得压,卖菜时该涨还是涨,只有在政府给补贴的情况下,才做一点帮助农民的农超对接。” 在不同的场合,张成云也很直爽地跟农委、商委等部门的领导提议,“在农超对接上补助超市,政府还不如对我们这样的种殖大户开直营店进行补助。我们要让以后每一个小区的门口都有一个种植户直营的店不更好吗?市民在小区内就可以买到基地生产的便宜菜,没有中间商、安全也有保障。” 如何才能让农民和市民都得到实惠,张成云对记者还谈到了他对政府部门的另一个建议,“现在城市里的蔬菜批发市场都是公司化运作,租金很贵,每斤菜进去后都会增加几毛的成本,是不是可以政府主导建一批免租金的蔬菜批发市场,让蔬菜生产基地免费在批发市场批发。直接面向终端,比如餐饮、酒店、学校、大公司、超市等。让这些蔬菜在批发市场涨价的空间降到最低。” 张成云的提议没有得到多少正面的回应,他开始了自已的行动——筹建蔬菜生产协会。他的行动获得了众多生产大户的拥护。 根据众多生产大户的构想,蔬菜生产协会允许任何生产蔬菜的企业和个人加入。每一个会员都需要将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种植面积报给协会做统计。然后协会将统计结果公布给会员。 “比如说有些种得太多了,有可能会烂价,有的可能种得太少了,会缺货,我们把这样的信息发布出去,可以让种植户做产量的调配。”张成云认为,这会让蔬菜有一个均衡,可以防止某一品种蔬菜产量和价格的大起大落。 如果运作得好,协会还计划直接办终端,协会可以菜价自主,与市民面对面,这样将会使菜价更低。同时还可以通过协会直接跟教委等部门签订协议,直接给大学供应蔬菜。 “现在重庆市的大学人数接近百万人,相当于一个大型的城市。”张成云说,“如果我们能保障菜的质量并且价格比批发市场低,学校将非常愿意与我们合作。” 张成云将成立协会称为“抱团自救”。“我们搞生产的没有办法,现在的零售终端要把我们拖垮了,我们没有办法必须自救了,那怎么自救呢?我们只能抱团。”张成云说。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