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就像结婚一样,好不容易有了好日子,生个孩子又苦了。 马云说:“阿里巴巴赢利非常好。公司就像结婚一样,好不容易有了好日子,生个孩子又苦了。所以我们打算结婚后多过几天好日子。今天我觉得我们自己的内功还有待加强。我向往着上市,并没有不屑一顾。” 不能为了上市而上市 吸纳风险资金、上市、圈钱、分红,几乎所有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是这么做的。但马云对企业上市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能为了上市而上市,因为“阿里巴巴希望持续经营,上市套现不是阿里巴巴的目的。” 从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到它上市前,阿里巴巴其实有很多次上市的机会,但马云都放弃了。在互联网公司纷纷追逐资本的时候,马云仍然保持着他清醒的头脑。他不是不愿意上市,而是在找更合适的机会。 早在阿里巴巴创立之初,马云就曾经表示过“阿里巴巴要在3年内冲到纳斯达克”。但是,在2000年年底,许多互联网公司争先恐后去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马云却宣布阿里巴巴短期内不会上市。因为他认为,上市并不是终极目标,在网站未有赢利收入前,阿里巴巴不打算上市。 2003年,也是阿里巴巴上市的好时机,而马云依然选择等待。虽然马云也希望阿里巴巴能早些上市,但公司创建才4年,员工的平均年龄才27岁,内功还不够好,还不是上市的最好时机。马云认为,如果今年上市只能支撑10元的股价,而3年后可以达到30元,那就要等到3年后再上市。 马云说:“阿里巴巴赢利非常好。公司就像结婚一样,好不容易有了好日子,生个孩子又苦了。所以我们打算结婚后多过几天好日子。今天我觉得我们自己的内功还有待加强。我向往着上市,并没有不屑一顾。” 到了2004年,阿里巴巴已经做到了国内第一,还获得了软银再次注入8000多万美元,人们认为阿里巴巴已经完全有能力上市了。而且这一次“e龙”、“金融界”和“51job”在美国纳斯达克的挂牌,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B2B龙头阿里巴巴上市问题的关注。 但马云还是认为阿里巴巴上市的时机还没有到来。他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把阿里巴巴做得更加完善,把客户服务得更好。马云说:“对眼下的阿里巴巴而言,做大做强比上市更迫切,与其迫于竞争压力和舆论压力被动上市,不如不上市。” 同时,马云觉得不上市有不上市的优势,他说:“不上市你面对的是5个投资人,你上市就要面对5000个投资人”,而“上市后不可避免地要应付每个季度的报表,它可能会让我们放弃更长远的策略。” 2005年,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举动又重新将人们关注的焦点引到了阿里巴巴上市的问题上。人们认为马云收购雅虎中国就是为了上市。然而,马云又一次否定了人们对于阿里巴巴即将上市的猜测。因为阿里巴巴是一个要做102年的公司,而现在才走了6年,公司还很年轻,如果贸然上市,很可能会因为“年轻”而付出不小的代价。 此外,马云还考虑到,就业务层面来看,200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1万亿美元,其中有100万美元通过阿里巴巴实现。目前,中国1300万家企业中,大概700万家是阿里巴巴的客户。由此可知,阿里巴巴目前还不是一家大企业,面临的发展空间很大,同时危机和挑战也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阿里巴巴必须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而一旦上市,就要对投资者负责,也可能因为公司的年轻而让阿里巴巴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这样对阿里巴巴的业务发展不太有利。 直到2007年,随着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已初步发展了,“好日子”过上了,马云开始决定上市,以期获得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 马云认为“只有产业链建立完善起来后,才会让电子商务得到长期的发展。”为企业建立产业链进行融资,上市是一个好的选择。 从外部条件来说,马云认为阿里巴巴上市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可以确定的是,2009年,中国的电子商务环境开始成熟,此前则可能仍旧在高速成长中。 马云把 2009年之前的几年称作“为电子商务打基础的阶段”。而另有分析认为,2008年奥运前后这一段时间,全球资本市场都会大好,很多企业都想赶在这一时机上市,提高自身市场评估值。阿里巴巴也想赶搭奥运之前资本市场大好的顺风车,谋求在2009年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决定上市“加油”。 就内部环境而言,虽然阿里巴巴在营收上暂时没有什么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它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受中国中小企业数量的影响,阿里巴巴的收入爆发性发展时期已经过去;同时,淘宝的C2C模式不但没有给马云带来收入,还在不断烧钱;中国雅虎的季度亏损也以亿计,这些都直接对阿里巴巴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阿里巴巴通过上市来解决这两项业务的融资问题是很好的举措。 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阿里巴巴第三次战略大融资,也是阿里巴巴第一次上市直接融资。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拉开了阿里巴巴全球扩张的序幕,也正式开始了阿里巴巴进军世界互联网前三甲的伟大工程。 面对上市取得的巨大成功,马云头脑很清醒,他说:上市只是一个加油站,目的是为了走得更远。 马云认为,阿里巴巴上市的最大意义在于获得一个持续融资的机会,重建一个与投资者、利益相关者分享回报的利益机制。此次上市不仅为阿里巴巴加满了资本的“油”,而且也为其带来了不少将才,这也有助于阿里巴巴加速国际化进程。 现任阿里巴巴B2B公司CEO的卫哲表示:“阿里巴巴并不是上市以后才开始走国际化道路的。阿里巴巴从第一天开始就是国际化,国际化体现在三个方面:投资者是不是国际化、管理是不是国际化、业务投资来源是不是国际化。这三点阿里巴巴诞生的时候就具备了。所以说阿里巴巴上市并不是开始国际化,而是要加速国际化的发展,这是我们上市的主要目的。” 2007年4月阿里巴巴已在香港成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和消费中心,并宣布很快将进入中国台湾地区。此外,阿里巴巴还在日内瓦设立欧洲总部,将以前以中国商品出口为主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成真正实现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这些举措,都为阿里巴巴融入世界顶级企业圈的中国企业做了准备。 不放弃就有机会 马云认为,创业者既然选择了创业,就必须一直坚持下去。暂时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利;一时的成功也不表示将来的成功。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并在理想的道路上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马云认为“永不放弃”是阿里巴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有时候死扛下去就会有机会”。华为总裁任正非也说:“什么叫成功?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马云的创业人生就是“永不放弃”的最好体现。从他1995年辞去大学教师的职业下海创办“中国黄页”到后来被迫离开黄页创办阿里巴巴,再到阿里巴巴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这一路上马云遭遇的挫折、困难是难以计数的,但马云凭着“永不放弃”的精神坚持了下来。 早在1999年3月,阿里巴巴刚成立的时候,马云就说过:“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 到2002年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马云对阿里巴巴员工说的是“跪着过冬”,坚持下去,等待“春天”的到来。他说:“中国网站6个月之内有80%会死掉,就像新经济,有70%的想法要扔掉,只有 30%能实现下去。这时你跟竞争者拼的是谁能活着,谁能专注。不管多苦多累,哪怕是半跪在地上也得跪在那儿。跪着过冬,就是你站不住了也得跪着,不要躺下,不要倒。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最终,阿里巴巴不仅奇迹般地熬过冬天,活了下来,还实现了盈利。对此,马云说:“很多人比我们聪明,很多人比我们幸运,为什么我们成功了?难道是我们拥有了财 富,而别人没有?当然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坚持下来了。” 苹果电脑公司创始人、现任CEO斯蒂夫·乔布斯20岁时就开始创业,使“苹果电脑”在10年间从一家只有两个小伙子的车库公司扩展成为一家员工超过 4000人、市价20亿美元的国际大公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乔布斯30岁时被自己所创办的公司炒了鱿鱼。乔布斯说:“就这样,曾经是我整个成年生活重心的东西一夜之间就不见了,令我一时愕然,走投无路。随后几个月,我实在不知道要干什么好。我成为了公众一个非常负面的示范,我甚至想要离开硅谷。” 虽然乔布斯被董事会否定,但是他一直热爱的事业并没有否定他。幸好乔布斯决定一切从头开始。在接下来的5年里,乔布斯开了一家叫做NeXT的公司和一家叫做Pixai的公司。Pixai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在这之后,这家公司阴差阳错地又被苹果电脑公司买下了,乔布斯于是又回到了苹果电脑公司,而NeXT发展的技术居然成为了“苹果电脑”后来复兴的核心。 由此可见,失败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拥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则将拥有无限的希望。成功也未必是最终结果,创业者们需要警钟长鸣。既然选择了创业,就不能再回头,也可以说,创业者一辈子都在创业。这也就像马云所说:“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 放弃是很容易的,难的是坚持下去。马云说:“网络人最重要的是不能放弃,放弃才是最大的失败。而从挫折中站起来也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要记住,英雄在失败中体现,真正的将军在撤退中出现。” 对这些年来创业道路上的困难、挫折,马云说:“每次打击,只要你扛过来了,就会变得更加坚强。我又想,通常期望越高,结果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会倒霉,一定会有更倒霉的事情发生,那么明天真的有打击来了,我就不会害怕了。你除了重重地打击我,又能怎样?来吧,我都扛得住。抗打击能力强了,真正的信心也就有了。” “所以我现在最欣赏两句话,一句是二战时丘吉尔先生对遭受重创的英国公众讲的话:‘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另一句就是:‘满怀信心地上路,远胜过到达目的地。’” 马云一直在试图告诉创业者们一件事,虽然创业之路充满艰辛,但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就会有机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因为,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我们不要放弃今天。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