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捕鱼达人:七成收入源于内置广告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日期: 2012年1月9日 10:28 

  捕鱼达人开发者7成收入来源于内置广告,剩余部分是与平台分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告收入将是《捕鱼达人》的主要收入渠道。我并不是一个游戏达人,平时会玩,玩得不多。但很有趣,2011年4月,我有一个新身份———北京触控科技有限公司CEO。

  我和团队推出的一款名为《捕鱼达人》的游戏,在AppStore脱颖而出,上线仅三个月进账500万。不少人说我是2011年从“苹果”身上获利最多的国内创业者,但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

  捕捉用户的期待感

  关于《捕鱼达人》的由来,我有一段微博故事。

  2001年初,我的好朋友顽石科技CEO吴刚给我微博上留言,说在游戏厅看到一款捕鱼的游戏很有趣,如果能做成手机游戏应该有戏。第二天,虽然以前从没进过游戏厅,但我跑去那玩了一天,感觉这个游戏靠谱,于是立即决定去做,具体执行则由触控科技旗下Punchbox工作室完成。

  有人觉得我是模仿,我不认同这个看法。以《愤怒的小鸟》为例,它的“形”模仿的是日本一款名叫百战天虫的游戏,20年前就推出了,但搬到手机上它把“神”改进优化,就是独特的。我觉得,《捕鱼达人》把街机游戏做成手机游戏的路径,与《愤怒的小鸟》无异。

  今年4月,《捕鱼达人》在iOS平台一上线便横扫各大下载排行榜。有数字说明其走红度:曾连续被苹果在AppStore首页推荐六周,总下载量已突破3300万次,活跃用户数量达260万,曾在30多个国家的AppStore中下载排名第一。《捕鱼达人》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版《愤怒的小鸟》。

  为什么是《捕鱼达人》,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做出这样的成绩?的确有质疑,我并不担心。

  原因很简单。《捕鱼达人》的核心是在用户体验上有原创的东西,让用户获得对游戏的期待感。比如游戏时,系统每60秒返还5个金币,大于200时将停止,如果离线,每小时则返还20个金币,当返还的金币累计到200时,则不会继续返还。

  假如你晚上结束游戏时只剩40个金币,结果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又有200个金币,你很难没有惊喜。怎么让用户对游戏有期待感?我想这种激励设置是可行的,这种感觉类似“偷菜”。

  当然,做这个产品前,Punchbox团队已经有了一年的技术积累。在上线后,我动用了国内海外几乎全部的推广渠道,比如限免、广告、AdMob推广等,力推《捕鱼达人》。没有人为看起来很无聊的产品全力以赴做投入,但是我们做了。

  虽然从走红至今,《捕鱼达人》遇到的复制者众多,在iOS和Android平台上,已有不下于五六十款同类游戏,有的连游戏里发射炮弹的按钮都山寨,还有的直接把捕鱼变成捕狗。我的感觉是好气又好笑,我们的成功是好创意、对玩家心理的把握,还有制作精良,这不是简单的一抄了事,而目前此类游戏里能达到用户量级的,也只有Punchbox的《捕鱼达人》一款。

  最会赚钱的“鱼”

  《捕鱼达人》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上线的前三个月就赚取52.5万美金。

  《捕鱼达人》是一款免费手机游戏,但通过内置计费方式获得收入。它在iOS平台上线后,又很快推出了iPad版,前几个月,我们全部是依靠分成收入。上线三个月后,《捕鱼达人》的总下载量已突破1000万次,日活跃用户120万,日启动490万次。

  这款游戏未分账前的总收入达到75万美金,按照苹果“三七分账”,《捕鱼达人》赚取52.5万美金。不过,在市场方面的投入巨大,我们也花费超过40万美金。

  2011年7月,《捕鱼达人》的Android版本上线了,Android版采取“免费+收费”两种模式并存。毫不吃惊的是,免费应用的下载速度要远远超过收费应用。目前,《捕鱼达人》在iOS里下载量达1800多万,在Android上有1500多万,两个平台旗鼓相当。

  不过,与前期依靠分成收入不同,现在《捕鱼达人》的7成收入来源于内置广告,剩余部分才是与平台分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告收入都是《捕鱼达人》的主要收入渠道。

  触控科技内部自设了广告系统,其操作模式类似谷歌的“AdWords”,为广告主精准营销。《捕鱼达人》的广告主里,很多是来自传统或移动互联网的游戏开发者,比如摩尔庄园,借助渠道做推广,现在已逐渐有品牌商投放广告,有某知名品牌的豪华汽车投广告。

  当然,《捕鱼达人》的火热也吸引了风投关注,已获得北极光、红杉、思纬创投等的两轮累计金额超过1亿元投资。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