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我们已然跨入人本传媒时代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 2012年2月29日 11:07 

  继电视、报纸、杂志之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社会媒体传播中发挥的作用逐步提升,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渠道。从其发展特性分析,新媒体对于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容源的改变、传播模式的改变以及消费模式的改变。

  内容源逐步分散 人人都是制造者

  以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基于社会关系的传播工具,构成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兴媒体形式。不仅具备互联网媒体自身的迅速、多元、个性、交互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新闻传播的受众变成了内容产生的源头,海量受众能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深入地参与到信息的组织、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使得内容的源头已经悄然变化。

  随着社会化媒体如博客、社交网站,尤其是微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的来源已经从单一、固定的渠道转变为丰富、分散的多中心,信息的传播主体从专业人士走向草根大众。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博客用户数量为3.19亿,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年增长296%。社会化媒体应用人群的迅速壮大,产生了海量的内容源。而随着手机与社会化媒体应用的紧密结合,内容传播不仅限于文字,通过手机拍摄产生的大量视频和图片,造就了一个人人可成“记者”的时代。2011年诸多社会事件中,草根网民已经成为第一时间的“新闻报道者”。

  传播模式改变 社会化因素作用发挥

  WEB2.0媒体最具影响力的变革不仅是用户生成内容,还在于信息转发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人际传媒。由于新媒体加入了人际传媒的因素,其信息传播形态既不同于传统的线性传播,又不同于即时通讯和手机的点对点传播,也不同于BBS等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而是呈现出一种自意识、自增强、裂变式的传播,人际传媒大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

  其一,传播路径具有渠道过滤功能,人际传媒中传播渠道是由众多网众形成的信息链、信息网,不同于传统透明的传播渠道,是具有自有意识的,最终的传播效果会为群体意识所影响。其二,传播过程中可以编辑和增强,具有自组织的能力。在人际传媒中,网众形成的传播链路不仅拥有传播原始内容的功能,还具有对内容的补充、编辑功能。用户在转发过程中的评论,很多时候比原始信息更有价值。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含量往往呈现增强而非减弱的趋势。其三,传播路径呈现为裂变式。信息一旦开始扩散,便难以完全阻断传播,同时,传播速度极快,抵达的受众极广。

  内容需求日益复杂 应孕育个性化内容消费

  内容源与传播方式的变革,造成网络上信息的生产成本近乎于零,从而带来了信息供需关系的急剧失衡,进而形成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受众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消费方式也随着受众地位的提升而发生革新。

  首先,受众的个性需求应得到充分尊重,与此同时,互联网正不断加剧媒体用户的分众化,内容生产者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多样化群体的特殊偏好。其突出表现在互联网上独特的网络文化,由于在价值观和话语表达方式上与社会主流文化显著不同,因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与传统媒体用户在内容的偏好上与传统媒体用户区别明显,因此,只有迎合这一群体的独特趣味的内容才能获得成功。

  其次,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流通中若干过滤环节被取消,造成互联网上信息的纷繁复杂,然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用户有效过滤、集成、进而获得个性化信息提供了可能。比如iPad应用程序Flipboard,用户可以将喜欢的网站内容源以杂志的形式输出,这种实时“出版”、自动生成内容、个性化的社会媒体,与传统的、将报纸杂志内容电子化的方式截然不同。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加个性化、按需提供内容的“个众媒体”正在逐步成熟。

  以上几方面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媒体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这个时代称为“人本传媒时代”。之所以这样称呼,其原因在于信息传播链条上“人”的价值得到全方位提升。传统媒体时代是精英时代,传播是自上而下、从中心向四周的,作为个体的受众被压抑和忽视。到了人本传媒时代,用户参与创造内容、用户参与传播内容、用户决定如何消费内容,新媒体与人的这种关系进一步促成了信息传播格局的变化。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