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上海艾睦指责腾讯抄袭

来源:沃华传媒网  发布日期: 2012年3月27日 10:02 

  上海艾睦网城网络科技(以下简称imo)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司运营总裁张翀睿表示,上周在腾讯发布会现场“堵门”抗议并不是自我炒作,而是对于腾讯恶意竞争的反击。

  以企业IM(即时通讯)为主业的imo与腾讯的矛盾由来已久,随着企业IM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两家企业间的正面冲突难以避免。

  2010年12月8日,imo正式发布运营,据介绍目前该公司拥有超过10万家企业客户。

  imo运营总裁张翀睿表示,指责腾讯抄袭、抹黑不是炒作行为。“事件导火索是2012年3月12日晚上8~9点,在新浪微博上发现1320条不寻常的网络评论说imo掉线。我通过客服和技术了解到没有掉线情况,意识到这是一次有组织的行为。”

  在张翀睿看来,有大批评论者在微博等平台上发布恶意贬低其产品imo和网易、263等其他厂商的言论,而这些评论同时在力捧腾讯最新的企业QQ产品。

  随后,张翀睿发现了更多问题:企业QQ一度在百度搜索结果中劫持imo相关关键词;在宣传文案中,腾讯如今将imo在2010年确定的“可管理”概念称为腾讯首创。

  3月21日,企业QQ在上海举办客户推介会,imo得知后在会场隔壁进行抗议展示。随后,双方发生冲突。

  张翀睿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腾讯打压imo是因为其免费模式影响到腾讯的利益,因为企业QQ是收费软件。

  imo对腾讯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要求3月21日打砸imo展会现场的腾讯工作人员道歉;二是要求腾讯赔偿现场损坏的展板展架,价值718元;三是要求马化腾正面回应,保证打压不再发生。

  张翀睿表示,如果腾讯7天没回应,将与马化腾建直接沟通渠道,并会采取法律手段保护权益。张翀睿坦言,腾讯QQ企业产品并没有侵犯其知识产权,也没有存在抄袭,但对于挟持关键词以及恶意评论将“保留进一步采取法律手段的权利”。

  企业IM战争一触即发

  事实上从整个国际上来看,国外巨头也都早已投入企业即时信息市场争夺战中。IBM、微软(微博)、雅虎、甲骨文(微博)、AOL等公司各家产品各有所长,其中IBM的Sametime占据了市场领先地位,但都没有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而国内目前这一领域市场的老大依然是腾讯。

  相关资料显示,2001年马化腾就预见到了企业IM软件的市场潜力,同年11月他们就推出了 “BQQ”(RTX腾讯通原型),2003年开始相继推出RTX和QQTM。

  2010年,腾讯与思科合作后,RTX中增加了IP通话、视频通话、短信发送和可视化语音信箱等功能。企业用户还可以实现思科腾讯通与其后端办公OA(办公应用/自动化)系统和ERP系统的集成。

  腾讯联席首席技术官熊明华此前对外称,腾讯在RTX方面的基础设施和企业意识尚未就绪,推进较为低调。随着三网融合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发展,腾讯在战略上作出调整,企业市场与个人消费者市场将呈并重地位。

  来自来自Forrester(微博)Research的全球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统一通信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45亿美元。

  AMT发布的2011年《中小企业通信需求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在即时通信、电话或视频会议、邮箱三个方面的需求分别是61.11%、84.26%和79.63%。

  《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2012年,腾讯正加大马力开拓这一市场。此前腾讯力推出全新的企业QQ办公版。它将个人QQ、RTX腾讯通优势功能于一体,也体现出了所谓“可管理特点”:方便了内对外双向的办公沟通,以及应用系统的融合及消息的整合管理,同时弱化娱乐功能,并帮助企业梳理清晰内部组织架构。

  业内人士认为,腾讯之所以加重企业级IM市场,是因为互联网内娱乐流量向商业流量转化态势已非常明显。

  张翀睿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全国1400万家活跃企业中,约有60万家在管理、运营方面涉及互联网,其中已进行信息化改造的目前才仅为30万家左右。据他估计,到2013年,将有80万家左右企业开始使用部署于云端的“可管理”企业级即时通讯服务。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目前腾讯RTX产品此前已占据中国企业内部通信市场的60%,拥有500多万用户。网易企业邮客户已经超过10万家,从2009年上线之后,截至目前已经达到1.5亿人民币。这也意味着,目前企业IM市场主要的商业模式依然是收费服务,而腾讯、网易这样的门户网站比艾睦更具优势。

  张翀睿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艾睦截至目前还未盈利,该公司拥有10万多企业客户,而且研发的企业即时通讯软件采用免费模式,如果与腾讯正面竞争的话他并不担心,“但是腾讯通过砸钱来打压竞争对手,公司的财力有限,因此不得不进行反击。”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