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舌尖上的中国”带来的网络效应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12年5月28日 14:41 

  日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

  该纪录片的热播,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少的“波澜”:微博的热议和转发,就连制片人陈晓卿在新浪微博的粉丝数也超过16万;同时,舌尖体“舌尖上的**”更是迅速窜红互联网,其意义也不断的延伸和扩展。

  网购的加热更让舌尖效应达到巅峰状态,淘宝数据显示,自5月14日该纪录片开播之后5天内,共有5844791人上淘宝网找过零食特产,搜索次数达471万次,有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万余件,食品类成交增长16.7%.比如在“舌尖”第三集出现的徽派土特产“毛豆腐”,搜索量就暴涨了48倍。为了满足各地的“吃货”,淘宝顺势推出美食专辑“舌尖上的淘宝”。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缘何一部美食纪录片能让网友大议特议。

  舌尖上留下的不仅有美味,同样也有“有毒物质”。在食品安全遭遇前所未有挑战的今天,对味觉那份最原始的感动引起的“共鸣”是首要因素。我们每天在吃的同时,想更多的知道,食材生长的每个环境,并可能唤起我们对一个时代的记忆。

  从营销传播的理论来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创作采用了国际纪录片的基本创作习惯。大量采用叙述的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

  在陈述上采用碎片化的剪辑方式也是其亮点之一,把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原始食材的生长环境,再大到文化的差异和味觉审美等不同场景的切换,

  打破了传统美食的节目制作过程,把美食当作一种传播媒介,并以此找到一些与之相关的、容易产生分享讨论的价值观、生存状态等话题和哲学思考。

  当然有一个很“性感”的名称也是其容易传播的必备要素,不仅容易记忆,而且耳目一新;其实,“舌尖上的中国”早在06年也出现过相同名称的编选题材的美食书籍,“舌尖”是最容易让人产生“味觉”和“视觉”上的冲击。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年代,一定程度上,我们在不停的创造着不同格式题材的语言,并使之更快更容易的传播,并尽可能的降低传播成本,扩大传播的方式。“舌尖体”“凡客体”“淘宝体”等就是如此。

  在互联网营销的时代,我们都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创意,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呢?更多广告观点,请继续关注广告买卖网。

    作者:艾瑞网专家-童  阳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