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案例详解IPO举报中的恩怨情仇

来源:凤凰科技  发布日期: 2012年7月7日 10:18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企业上市上真是太恰当了,经历一次后我们才领悟到在资本市场打交道跟日常埋头苦做业务是多么不同。”一位北京地区创业板公司副总曾跟记者感慨,“事事都得注意,哪个环节没注意到就可能出问题,往往是越不放在心上的小问题最后会搞出大事端。”

  一家企业要变成上市公众公司,其迎接的不仅仅是来到资本市场融资带来的机遇,还有公众监督的责任。

  而在冲刺IPO特殊时期,这种来自公众监督的力度无疑更是被放大,因此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举报信案例,处理不好,则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命运。

  而有投行人士则总结指出“上市无小事”。

  “上市后变成公众公司,竞争对手的恶意举报,媒体的质疑,任何一点小问题都可能掀起投资者的争议,成为发审委审核时询问的重点问题。”其指出。

  “如果你真正了解过足够多的举报,你会明白,这里不仅有中国企业的原罪,更有社会众多荒唐现象的根源。与举报同行,这已是投行的常态。”有投行人士对数量众多的IPO举报感慨道。

  与上述投行人士观点相呼应的是,在6月28日进行的第二期保荐代表人培训班上,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称,真正因为媒体报道影响审核的不足5%。

  “有负面报道并不可怕,发行部不会只因媒体报道或媒体定罪就否定企业,只要企业自身没问题,充分的高质量信息披露可以抵御媒体对发行人的质疑。”该负责人补充道。

  然而IPO之路,时间就是机遇。对IPO企业来说,一旦解释不清监管层质疑的问题,将面临打回去补充材料、更新财务数据和重新排队等待过会的烦恼。遥遥无期的上市之路、悬而未定的审核结果,无疑蚕食着企业高管和相关保荐中介机构的耐心与精力。

  公正、有价值的举报无疑为投资者更好的判断公司价值提供了帮助,但对于大批量的无价值恶意举报,发行人也需要发声的渠道。

  有沪上投行人士则建议,“建议提供平台要求拟上市公司公开澄清报道,并对诬陷进行处罚。”他指出,“监管层推行的受理后即预披露,没有任何技术难度,但发行上市的难度会大幅增加;不是难在媒体和公众的正常监督,而是难在竞争对手和相关利益方的恶意举报。”

  虽然举报信的公正与否,还需看个案而定,但如果从案例来看,其涉及到的渠道大多有几个方面,一是内部人的举报,主要有员工股权与待遇问题,以及内部人知晓的企业经营信息,二则是来自于竞争对手。本报找到三大案例,追踪其最新进展,为读者展示IPO举报中的恩怨情仇。

  海天调味:员工股纷争

  对于内部人举报涉及的员工股权与待遇问题而言,企业首先合规合法处理好相关改制前的员工待遇。

  “企业不能一味省小钱。”有投行人士在谈及上市阶段企业与员工关系时感慨道,“四金如无特殊情况按章缴纳,高度重视职工生产安全。举报大都从内部流出,其并非出于对资本市场公心,泄私愤者更多。”

  事实上,在实际操作中因忽视员工权益而导致上市申请被否的案例早有前科。2011年1月14日,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发)未通过,而造成公司被否的原因正是企业不重视职工生产安全而引发的内控混乱。

  根据证监会官方披露的被否原因,报告期内,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嘉兴中正、苏州分公司两家子公司共发生四起工商事故,导致一名工人死亡。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就上述事故分别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分别对嘉兴中正和苏州分公司予以罚款的行政处罚。对此,发审委无法确定发行人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并且有效执行。

  此外,企业上市改制时期的员工股权转让处理不当引发的经济纠纷亦构成IPO举报的一大来源。5月14日,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调味”)首发申请获准通过。就在公司上市百里之路行至九十之时,一则“807名职工的股权在半小时内强制回购”的举报信一举将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前员工在举报信中表示,海天调味公司高管在回购集体股权、企业注销过程中采取违规手段,最终将“集体企业转制为私人企业”。有原海天调味人士更向媒体证实称,早年海天调味在回购公司职工拥有的海天集团股权时,确实存在一些“不当”做法,这其中包括强制、恐吓和威胁,而正是这次回购,使得海天调味顺利地从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调味”成股份有限公司。

  按照公司的说法,2008年10月13日-15日,海天集团分别与807名职工股东签署了《广东海天集团有限公司股权回购协议》。根据协议,海天集团回购807名职工股东拥有的海天有限股份,总计相当于47332327元注册资本,回购价格为每1元注册资本19.532元,回购价款分期支付给相应的员工股东。

  海天调味强调,此次回购,海天集团共召开了5次大会,向全体职工说明回购股权的情况,全体职工自愿选择是否由海天集团回购股份。海天集团最终如何完成回购,招股书上无处可查。

  但有原海天调味人士向媒体证实,海天集团在2008年采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逼迫集体持股股东同意回购协议形式,用3亿多元集体利润回购集体股东持股20多亿元的资产。该人士向媒体指出,“我们很多都是海天的老员工,怎么会舍得放弃公司的股份,公司大股东一分自己的钱没掏就把企业给全揣到自己兜里了,这对集体企业的员工非常不公平。”

  对于企业改制上市中或可能造成的员工股权纠纷,有投行人士如此总结道,“关键词是和谐,让员工认同上市理念。处理工会、职工持股会等特殊情况务必宽严相济,宽的是价格,严的是程序。”

  最终,海天调味上市前虽经历一轮惊魂,但IPO大门并未因此向其关闭。6月29日上午,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公司询问上市进展,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期问题已经处理差不多,其中一些质疑在媒体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

  而对于上述股权纠纷等问题是否会对公司上市造成实质性影响,该工作人员则表示,“没有影响,公司现在正在等待证监会发批文。”

  莎普爱思:内部举报销售三宗罪

  同样是被公司内部员工举报,拟冲刺中小板的浙江莎普爱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莎普爱思”)情况则麻烦得多,因其面临的是前述的第二种情况,即内部人知晓企业经营信息或存瑕疵。

  证监会公布的首发在审企业情况表显示,2月8日预披露的莎普爱思已中止审查,是自2012年2月1日证监会公布在审企业情况以来首单中止审查案例。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

  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企业出现“中止审查”通常涉及以下几种情况:(一)申请人因涉嫌违法违规被行政机关调查,或者被司法机关侦查,尚未结案,对其行政许可事项影响重大;(二)申请人被中国证监会依法采取限制业务活动、责令停业整顿、指定其他机构托管、接管等监管措施,尚未解除;(三)对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请求有关机关作出解释;(四)申请人主动要求中止审查,理由正当。

  对中止审查的原因,莎普爱思董秘办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主要是“因需要补充反馈材料、补充年报,短期内无法完成,所以申请了中止审查”。

  但记者了解到,导致莎普爱思中止审查的真正原因或是一份内部人员举报信,涉嫌财务造假和偷税。

  莎普爱思前身是浙江平湖制药厂,报告期内主打大输液和眼药水,尽管大输液是其传统产品,但公司目前最大亮点则是抗白内障眼药水——莎普爱思滴眼液,根据招股书相关数据显示,该产品2011年成本价1元,出厂价26.5元,毛利率高达96%。

  尽管莎普爱思滴眼液毛利高,但销售费用率也高。有财务审计人士分析认为,这与其销售模式有关。这种滴眼液作为非处方药,2010年95%通过OTC销售,就是要通过药店而不是医院到达患者手里,公司对渠道滴眼液实施全程管理的销售模式致使厂商的渠道费用很高,2011年莎普爱思综合销售费用率高达33%,如果剔除大输液,滴眼液的销售费用率可能超过50%。

  不过,尽管销售费用率从表面看上去并无问题,但前述内部人士向媒体举报该公司销售费用存在三宗罪。

  第一宗罪是设立皮包公司,根据媒体报道,因上市公司对员工保险要求比较严格,2011年6月,莎普爱思把未买保险的700多名销售人员的劳资关系全部转至潜山县文祥广告有限公司,于是2011年5月前进公司的员工都有两张银行卡:一张平湖建设银行卡,一张安徽农村信用社卡,所有报销及提成仍打在建行卡,工资则打在安徽信用社卡上。

  而前述文祥公司实际是莎普爱思专门为逃避缴纳社保税收而建立的皮包公司,举报人称,文祥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法人代表为王文祥,曾是莎普爱思在吉林省的总经销商,而总经理则由莎普爱思营销中心经理张祖新担任。

  第二宗为利用发票冲账。2009年初至2011年5月,莎普爱思眼药水业务量激增,公司招聘了大量销售人员,从2009年的400名左右增至2011年5月的800名左右,这期间所有销售人员的工资,均由员工本人将各种发票以出差报销的名义贴在一张公司专用的《差旅费报销单》上,实际报销的则再另贴一份。

  第三宗为利用工资套现;莎普爱思销售人员工资基本为1000-1600元,而公司总部造的工资却有3500元。每个人凭空多出的2000元,全部用来计入员工工资以达到偷税目的,此外还凭空虚构几百名员工以发工资的名义进行偷税。

  事实上,并非所有举报都可以成功阻挡住企业的上市之路。在投行人士看来,“举报信”质量良莠不齐,其中大多是无价值的恶意举报,矛头直指企业核心问题的不多。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