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节目实用信息多了,低俗的东西少了,医药广告不再满天飞。特别是不用再帮孩子‘过滤’电视节目,做父母的比以前省心多了。”成都市民李先生说。 这一变化,来自于四川全省广电系统“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去年9月,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净化荧屏声频,树立良好形象”为主题的“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经过半年多的整治,全省百余家广播影视播出机构,共取缔不良广告3850条,多档低俗的节目退出荧屏声频。 减——灰色栏目 “大众媒体市场化以后,片面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责任。GDP,我们要绿色的;收视率,我们同样也要绿色的!”四川省广电局局长何大新如是说。 在四川广电网上开辟的“我心中的绿色频率频道”意见反馈和投票专栏,很快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踊跃参与。这些意见成为四川广电系统节目整改决策的一个重要来源。 单纯追求收视率和广告效益的一些电视节目、违规医药广告,是群众投诉的重点。要让观众“看得舒心,不尴尬,必须毫不留情地‘减’掉,不论多高的收视率或者广告收入,统统拿下!”何大新说。 在绿色频道频率创建活动中,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最先关闭了一档名为《小茂报到》的节目。成都电视台台长夏旗舰告诉记者,这本是一个帮助观众解决困难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当家庭纠纷、绯闻等低俗新闻成为该节目的主要内容时,“收视率明显上去了,但是电视节目长期拘泥于这样的低俗素材,无益于成都及市民整体形象、素质的提升”。除了《小茂报到》外,成都台还将收视率颇高,但存在低俗问题的《平安成都》、《腾到闹》以及花了大本钱的《杨二呜啦啦》等节目一并拿下。 对于像“牛皮癣”一样的医药广告,各电台、电视台也一一撤下。 拿下这么多广告,何谈盈利创收?据乐山电视台常务副台长江波介绍,2009年,乐山台虽然因停播电台热线和电视台药品广告少收入166万元,但通过提高节目质量,引进品牌优质广告资源,广告总收入反而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10月广告总收入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589万元,增幅达34%。 加——绿色报道 “减法”过后,四川广电工作者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如何做“加法”上来。 “记者的思维和视角改变了,我们才可能抓策划,挖深度,做出真正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来。”突出正面题材,推出系列深度报道,增加实用生活信息……在经历过两个月的阵痛后,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收视率重新杀回三甲。 低俗节目被撤下后,一大批内容丰富、格调高雅、时尚大气的栏目迅速与观众听众见面。成都广播电视台成立了以影视文艺频道为班底的综艺中心,着力打造《阳光主播歌会》、《舞动嘉年华》等青春活泼的栏目。达州市广播电视台对原有频道和栏目进一步整合,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对各频道和栏目重新定位、彰显特色,新办了《早间报道》、《晚间报道》、《基层党建》、《廉政经纬》、《财富在线》等栏目,节目形态进一步丰富,质量进一步提高。 “现在不良广告已经逐渐消失了,增加了对青少年成长特别有帮助的节目,特别是知识型节目。这样的‘绿色’,环保、健康、清新,大家都很欢迎。”乐山市柏杨小学老师赵敏说。 建——长效机制 在创建活动过程中,众多市县电台、电视台向受众敞开了大门,定期向观众发放意见征询表、接听热线电话,征询监督员意见、实施网络反馈统计等形式,帮助电台、电视台有针对性地改进节目。同时,各级广电机构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声屏的约束机制,失实和低俗报道责任追究制、记者实名制、新闻阅评制度等逐渐完善。 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坚持每天播前会制度,严格审核每天的新闻选题,坚决把有低俗倾向的选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公共频道则建立起一整套好新闻月评奖励制度,有效调动了记者编辑的创新、创优积极性。音乐频率将广播广告作为节目的组成部分加以监管,不断提高广告创意和制作水平,并优化广告结构。 四川广电局目前已经制定了抽查暗访制,通过局监测台随机录制各地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监听监看,同时还向市州征集第一批专家和监督员,各地方广电局也面向当地征集监督员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