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抓住报刊退出工作关键环节 确保实质性突破

来源:《传媒》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24日 15:32 

 2008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决定在全国推进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我省被列为试点省份。一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新闻出版总署的指导下,我们大胆创新,稳步推进,较好地完成了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初步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辽宁报刊业发展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有力推动了我省报刊业繁荣发展。

  把握报刊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以高度使命感做好退出试点工作

  改革开放30年,我省报刊得到突飞猛进发展,出版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初期我省仅有报刊110种,报刊总印数约5.17亿份(册),从业人员约3600人。到2009年底,我省报刊达到390种,总印数达到20.2亿份(册),发行收入(销售码洋) 7.7亿元,广告收入17.7亿元,从业人员11400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刊脱颖而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我省报刊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突出表现在:当前新形势下社会对报刊产品的需求与按原有行业、产业和行政区划配置报刊资源的管理方式已不相适应,报刊结构重复、资源分配不平衡、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部分报刊改革意愿淡薄,参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长期依靠主管主办单位投入维持生存,政府财政负担沉重;个别报刊主管主办单位未能切实履行职责,内部管理混乱,存在出版安全隐患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症结,很重要的是没有有效的报刊退出机制,而平常单纯依靠常规性的管理和行政处罚等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只进不出,只生不死”这一根源性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提出要加快推进建立报刊退出机制,并确定我省作为报刊退出试点省份。我们感到,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遇,建立以市场化指标为主体的科学完善的报刊评估体系,符合报刊自身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利于推动报刊业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思想文化发展需要,应当乘势而上,有所作为。

  在总署的指导下,在省领导的重视、领导、督办下,我们着力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深入调研,摸清情况。为了更加全面、准确、详实地掌握全省报刊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组织力量对全省报刊业发展的现状、布局、结构等,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拉网式调查研究和分析比对,有针对性地选取74种报刊,采取问卷调查、现场核对等方式,对其出版规模、经营状况、人员构成、资产负债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确认,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为筛选重点单位、拟定退出报刊名单等工作打好基础。

  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省建立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同志、副省长滕卫平同志负责,省委宣传部统一领导、省新闻出版局组织实施、各地党委密切配合、主管主办单位具体负责的强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成立了辽宁省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四位领导同志任组长、副组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有关同志组成,合署办公,负责试点日常工作。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即迅速开展工作,研究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确定了时间表,明确了责任制,拉开了我省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的序幕。

  明确目标,确定思路。为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依法行政管理、报刊自主经营、客观标准评估、社会需求选择,集内容、形式、队伍监管为一体的新时期报刊动态管理新秩序和报刊业繁荣发展新格局,我们边制定标准边实施退出。标准既要符合辽宁当前报刊业的实际,辽宁工作的实际,也要符合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报刊实施结构调整、总量布局的政策;退出要有“含金量”,要有说服力,要有导向示范意义,要经得起检验。通过实践,建立起今后退出工作长效机制下的标准、机制、程序、制度及相关政策。

  抓住退出工作关键环节,确保获得实质性突破

  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确保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

  做好动员部署,打通思想关节。抓好退出试点首先要解决的难点是思想认识问题。为解决一些同志在思想上存在的顾虑,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组织有关领导和同志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辽宁报刊发展实际,分析形势,深化认识。经过引导,大家深刻认识到,报刊退出试点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一项政治任务;不能将退出试点简单看成是一项单一工作,而要作为新时期深化报刊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各地党委、各报刊主管部门都从推动全省报刊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大局出发,对试点工作表示充分理解与支持,积极响应,各负其责,并主动做好报刊单位人员的思想工作,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保证了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建立评估标准,确定指标体系。我们坚持以国家现有报刊出版政策法规为基础,将报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以报刊核验数据和专项调研指标为依托,研究制定了《关于报刊退出机制的若干规定》,将报刊内部管理机制、主管主办单位资质,编采能力、社会影响力、读者定位等作为退出主要指标,将主要出版经营数据与全国同类报刊进行比对,制定了评估标准。

  推进报刊退出,优化资源配置。选择什么样的报刊退出是试点工作的关键,具有推动报刊事业发展的导向作用。我们经过反复比较,慎重抉择,以年度核验为基础,以市场化选择和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五类情况作为退出主体:一是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负债严重的都市类报纸,如《沈阳今报》、《都市青年报》,两报已负债4807万元。二是市场生存能力弱化,发行量很少的专业类报纸,如《北方体育报》、《青年知识报》。三是发展空间狭小,经济效益逐年下滑,需要逐步调整结构的广播电视类报纸,如《葫芦岛广播电视报》。四是按规定已不具备继续出版资质条件,存在严重出版安全隐患的报刊,如《中外服装》、《市场与消费》。五是整改验收不合格,未通过报刊年度核验的报刊,如《辽宁汽车》。首批共选择了4种期刊,8种报纸,共12种报刊。

  妥善安置人员,确保社会稳定。推进报刊退出,人员安置决定工作成败。对此,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报刊退出机制有关问题处理意见》。文件中,一是确立了谁主管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报刊退出单位的主管主办单位是报刊退出后人员安置、资产清算等善后工作的责任主体。二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人员分流安置上实施区别对待,对事业编制人员给予相应照顾,符合条件的可以调回原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解聘的合同制、临时聘用人员依照《劳动法》给予补偿金,离退休人员由主管主办单位负责管理。在编制核销时,采取先处理善后工作,后撤销机构、核销编制的做法,为主管主办单位处理善后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规定清算资金使用程序。明确了清算资金首先用于支付分流人员安置费用,不足部分由主管主办单位调剂资金解决,最后由同级政府协调解决。试点阶段我省退出的12种报刊中,涉及安置人员242人,处理债务5000余万元,退出手续及善后工作已全部完成,人员比较稳定。

  发挥试点工作示范效应,带动全省报刊在新的起点上繁荣发展

  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极大地触动了我省报刊战线全体人员的思想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促进了报刊战线思想观念更新。通过试点工作,对管理者来说,强化了党委的领导地位,树立了政府管理部门的权威性,促进了管理理念的转变。初步实现了由以往偏重行政处罚为主的微观管理向以调结构、促发展为目的的宏观管理转变,实现了由管住报刊向管好报刊转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报刊监管体系。
  促进了报刊退出常态化管理。试点工作基本结束后,我们注重向报刊退出的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转变,实现管理机制创新。以报刊审读和报刊年度核验为抓手,以缓验报刊和行业结构调整报刊为突破口,实现退出机制常态化。将报刊核验与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相结合,对报刊出版质量进行评估。2009年以来,我们对《甲壳虫》等4种列入缓验或存在倾向性问题的报刊进行跟踪审读、信息研判,对规定时间内未达到整改要求的3种期刊,经省报刊退出机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予以退出。从结构调整的角度,对全省9种企业报进行分类改革,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目前《辽化报》、《抚顺矿工报》2种企业报已注销登记并转为内部资料。

  促进了我省报刊业改革发展呈现新气象。通过实施报刊退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力促进了辽宁报刊业资源整合、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报刊退出评估体系建设和新闻采编人员管理评估制度建立等我省报刊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实施。报刊向市场化、国际化、时代化的方向发展,内容更加贴近读者,适应市场需求。如辽宁报业传媒集团与辽宁中部城市群7家市级党报、晚报的战略合作,初步实现了省市两级报业资源共享和采编经营的互利合作,发挥集团作战优势,努力打造跨媒体经营的现代传媒集团。党刊系列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共产党员》、《党建文汇》两本期刊长期保持期发量过百万,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这些既是我省报刊改革的重要成果,也为下一步继续深化报刊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