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已经成为进入2010年以来最热的概念之一。当手机的媒体价值面临越来越多的政策风险时,想在手机终端上掘金的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如何挖掘应用价值——移动支付似乎有着美好的前景。 在日本街头,“刷手机”非常普遍:乘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去商场购物,吃饭等等日常消费,几乎都可以通过手机搞定。目前,日本手机支付业务的交易额已经占信用卡市场的20%~30%,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有超过40%的移动用户在使用手机支付功能。 这会成为未来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吗?和很多其他新兴产业一样,在收获到来之前都要经历艰难的博弈和对垒。“移动支付”四个字背后,是通信、金融、芯片、互联网等多个产业链的高度整合。 眼下,大局未定,各方势力正在瓜分地盘。 电信运营商的“野心” 如果严谨地定义移动支付,从支付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远程支付和近距支付。远程支付,就是通过手机发送指令进行支付的方式;而近距支付,是指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绳索的一头是移动运营商,另一头是银联等金融机构,另外还有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处于绳索的中间环节,起疏通作用。 从以上链条可以看出,移动支付是一场大佬才能玩的赌局。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国内运营商无一例外地插手移动支付。中国移动作为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一直想打造一个完全由其掌控的产业链。早在2000年,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与中国移动合作,通过STK卡(SIM TOOL KIT,用户识别应用发展工具),可以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实现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金融理财业务的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涉及账务查询、自助缴费、银行转账,在进入短消息平台后,可查询股市行情、外汇牌价、航班信息、天气预报等。 由于需要更换SIM卡,这项业务并没有被太多用户所接受。2003年8月,中国移动专门和中国银联成立合资公司——联动优势科技公司,开发基于短信的移动支付模式。手机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收费方式来交纳电子信箱使用费、即时通讯工具会员费、下载各种铃声和图片等。 在实践应用环节,2008年初,中国移动在湖南建立了移动电子商务基地,研发基于RFID(电子标签)技术的支付手段,并且在湖南当地发展了数百万用户。2009年下半年,“手机钱包”业务开始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大规模推广,但消费者仍然需要把SIM卡更换成RFID-SIM卡。 近十年,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支付平台包括联动优势运营的umpay.com和soopay.net,以及中国移动自有的cmpay.com。在中国移动搭建的移动支付体系中,形成了完善的WWW、短信、STK、RFID等多种支付通道。 在2009年底中国移动大力推广手机钱包业务时,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中国移动在小额支付上已经可以甩开银联,直接从话费当中扣取费用。 和中国移动一样,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移动支付业务也在2009年中期进入了试商用阶段。目前主流的近距支付有四种标准,包括NFC、RFID-SIM、SIMPass、智能SD卡等几种解决方案,即可以通过独立NFC芯片、手机SIM卡、智能SD卡等载体搭载不同应用实现移动支付。中国移动选择了RFID-SIM技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选择了SIMPass技术,而中国银联选择了智能SD卡解决方案。 中国银联的抗争 正如电信运营商并不想受到中国银联的制约一样,中国银联也在试图摆脱电信运营商,直接通过手机终端实现支付,因此,支付方式也经历了第一代到新一代的变革。 中国银联第一代的手机支付,是通过短信互动完成银行卡的基本功能,将手机支付与二维码电子回执技术相结合,在手机上实现了航空订票、电子折扣券、礼品券等多种增值服务,完成了数字化产品的支付和消费。显然,合作伙伴中必须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 双方的移动支付合作在2003年开始,不过由于流程繁杂、用户体验不佳导致进展缓慢。很快,双方开始为谋求业务模式的主导地位而各自为战。在中国银联想要积极推动的新一代手机支付中,已经抛弃了短信方式,转而采用集成在移动终端上具有非接触功能的IC卡芯片作为支付信息的安全载体,将银行卡和电子钱包信息存储在该芯片中,完全绕开了电信运营商的网络通道,因此,在其新的合作伙伴中已难觅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身影,反而是手机厂商诺基亚赫然在列。 2008年1月,由中国银联牵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五家银行参与,通过使用具有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离通信)技术的诺基亚6131i手机而实现的新一代手机支付试点项目,开始在上海投入运营。 就在中国移动宣布入股浦发后不久,中国银联放出消息,称联合有关方面研发的新一代手机支付业务目前已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2010年试点地区还将进一步扩大。试点区域目前已扩展至上海、山东、宁波、湖南、四川、深圳等六个省市。中国银联有关负责人还高调列举了银联手机支付的四大优势,并称目前中国最大的手机现场支付商户群已经在银行卡产业内初步形成,2010年底前商户数量预计可达10万家。 第三方支付的机会 既然电信运营商和中国银联都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并且都支配欲非常强烈,那么,留出的市场空间还有多少呢? 易观国际分析师王留生认为,“在广义的移动支付模式中,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均属于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均希望在移动支付市场中占得核心地位,掌控产业链的利益分配,由此两大集团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成为该模式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在基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狭义移动支付市场中,该阻碍因素则相对不明显。”王留生所说的“狭义移动支付市场”,即指支持远程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移动电子商务或许会给第三方手机支付公司留存发展空间。”王留生认为,随着3G技术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未来大有可为,“第三方支付可以借鉴在PC上的发展经验来发展手机支付”。 事实上,在PC领域做电子支付排名靠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已经进入了这个领域,其中包括支付宝、易宝支付和财付通等公司。根据易观国际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42.5亿元,预计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 在电信运营商和中国银联所极力推崇的近距支付方式中,存在几个难以克服的瓶颈,其中最大的难题是终端的布点和改造。对于银联来说,仅一张SD卡需要用户承担188元,还有250万存量POS终端的改造升级,如此规模的投资超出了银联的资金能力。 对于运营商来说,短期之内也无法进入所有的超市和卖场,假如仅仅能买面包的话,是不会有用户接纳的。“现在也只能在好利来和物美刷,并且店员只知道送来了那么一台机器,但是根本不知道那是干嘛用的,也没有人去用。”一个体验了中国移动手机钱包业务的消费者对记者说。并且,消费者不只是需要去移动营业厅更换SIM卡那么简单,因为RFID-SIM卡并不是适配所有的手机机型,用户可能还面临着更换手机的麻烦。 因此,从理论上来看,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两位大佬是卡住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咽喉,而从这两家的表现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仍然大有可为。 案例 易宝支付 向数字娱乐下手的逻辑 对于以易宝支付、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说,扮演的角色是连接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的管道,即高速路上的收费站角色。 在目前的竞争格局下,虽然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各自都在试图寻找到自己主导和控制的模式,但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依然在不断发展。 “手机支付的类型很多,能否做好,要分阶段来看。”创办了易宝支付的北京通融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和共同创始人余晨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早在2003年易宝支付刚成立的时候,手机支付就是其最关注的一个方向。原因一是公司创始团队最早在美国研究的就是无线支付;另一个原因,“手机支付听起来是一个‘很性感’的概念和产业,运营商实力强大,同时拥有巨大的手机用户群,客观上似乎必然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容量,手机与支付的结合似乎很自然。” “但制约因素也很明显,运营商的网络带宽不够,当时的手机终端也不够发达。”余晨表示,除此之外,另一个因素是,运营商对于更多的商业增值应用上的态度也不够开放。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于互联网后台处理的在线支付仍然会是主流。对比不同的终端,比如电话、手机、POS等接入方式,第三方支付平台并没有本质区别,而相比近距支付,易宝支付更多的市场空间在远程的支付方式上。 事实上,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正在显现出和互联网类似的发展规律。 未来无论是在互联网还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都将会是一大热点。“手机的发展同样如此,必然经历从信息沟通到娱乐,从娱乐到商务和交易平台的转变,苹果公司的iPhone即处于中间阶段。”余晨认为,在手机上,商务跟交易平台功能的大量实现一定是基于企业大面积应用的阶段。 余晨分析,至少在现阶段,大部分人还是不会在手机上进行实物交易,比如冰箱和数码相机等产品,开放的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的参数、图片、商家和比较工具等服务。而目前最适合手机支付的交易和虚拟环境下的娱乐应用相关,这也是苹果公司的移动商店比较受欢迎的原因。 基于这个判断,易宝支付把移动远程支付聚焦在了数字娱乐类的产品消费上。从支付渠道上来说,易宝支付涵盖了信用卡、无卡支付和各种预付卡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多种预付卡支付和盛大的游戏点卡。 这种模式一方面对于无线应用和娱乐服务商而言是一条新的收费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无线领域中几家主流公司如空中网、3G门户、当乐网的付费产品使用了易宝支付平台,运营两年已将易宝的市场份额推至八成。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