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走出去”必须不忘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坚持中国学术的理论自信和民族特色。 学术期刊国际化成为学界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国际化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编校质量不高、利益至上等,尤为严重的是对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盲目崇拜。学者在接受采访时普遍表示,期刊“走出去”必须不忘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坚持中国学术的理论自信和民族特色。 英文编校质量普遍不高 期刊英文化并不等同于国际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英语作为国际学术界通用语言的大环境下,创办英文版是大多数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的优先选择。近年来,我国创办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的步伐明显加快。据《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2卷)》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共有41种,涵盖15个学科,包括经济类13种,国际问题研究类4种,法学、民族学、人口学类各3种,中国历史、文学、统计学类各2种,传播学、政治学、军事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语言学类各1种,综合类2种。据记者了解,不少研究机构和高校把创办英文期刊列为今后的工作重点。 但令人忧虑的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英文期刊的编校质量普遍不高。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委托相关机构对160种外文版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质量检查,合格率仅为27%。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公布2005—2009年创刊的39种外文版期刊出版质量检查结果,合格率为46%。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陶秀璈说:“目前我们还缺乏专业的学术翻译人才。使用非母语发表学术论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对于人文社会学科来说,学术研究能力强的人外语好的不多,而外语好的人往往又缺乏学术素养。” 一位英文期刊主编告诉记者,办英文学术期刊的投入是中文期刊的数倍,需要充足准备。如果连基本的编校质量都不能保证就急匆匆上马,其结果很可能是贻笑大方。 部分英文期刊沦为牟利工具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英文期刊为追求经济利益,罔顾学术出版规范和职业道德,出租、出售、转让出版权,刊发劣质学术论文牟利。 其中,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对外转让出版权,允许并默认广告经营者参与期刊组稿等出版活动;同时,其通联发行部将广告公司负责组稿的论文传送给中国知网等论文收录机构,使大量中文论文借《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之名长期被中国知网收录,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责令《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立即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并对其作出停业整顿6个月的行政处罚。 记者与多家学术论文代发网站联系后发现,还有部分英文学术期刊靠收取版面费牟利。“国内能发英文论文的期刊不多,发英文论文的版面费比中文论文高一些。”某论文代发网站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只要论文要素齐全、抄袭率不高于30%,交了钱就能保证用稿。” “办英文刊是为了促进中国与国外学术界的平等交流对话。如果为办英文刊而办英文刊,甚至用其牟利,连基本的学术操守都丧失了,何谈"走出去"?” 一位学术期刊的编辑发出如是感慨。 破除“洋崇拜” 学者认为,除出版语言国际化外,期刊国际化还包含编委会成员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编辑标准国际化、稿件来源国际化、读者群体国际化、发行市场国际化等。“片面理解国际化的倾向值得注意。”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叶继元说,目前不少人文社科类期刊将国际化简化为SSCI化、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化的现象初现端倪。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文学研究》于2005年被收录进了A&HCI,该刊主编聂珍钊告诉记者,向他们取经的期刊有很多,但大多数只关心一个问题如何进入SSCI、A&HCI。 毋庸赘言,进入SSCI、A&HCI等有影响力的国际索引系统,的确能促使中国学术期刊信息在国际学术界快速传播,因而被一些人当作实现期刊国际化的捷径甚至是必由之路。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共有2800余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进入SSCI、A&HCI的期刊不足10种。期刊国际化非要走SSCI、A&HCI的“独木桥”吗? “我们必须意识到,进入SSCI、A&HCI只是提高中国学术期刊国际显示度的途径之一,切忌本末倒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执行总编徐枫说,SSCI、A&HCI的入选标准毕竟被西方掌控,中文期刊很难被收录,尤其是综合性学报很难进入收录之列。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不是SSCI化,也不是英文化、西方化,进入国际检索系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进入国际学术界视野的途径还有很多。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钢介绍,SSCI、A&HCI是综合性、多学科的检索系统,除此之外,国际学术界各学科领域都有各自的权威索引系统。专业性的检索工具收录的期刊更多,对该领域期刊论文的研究也更深。以经济学为例,最权威的索引系统是美国经济学会办的Econlit,被主流学界广泛认可。 叶继元提醒, SSCI、A&HCI的主要功能是检索,兼有评价参考、校验之用,切忌抬高其评价功能,要避免走自然科学SCI(科学引文索引)盲目崇拜的老路。 坚持以我为主 在厘清上述种种“不可为”的基础上,明确哪些“可为”则更为关键。一些学者和在国际化方面已进行尝试的学术期刊主编向记者阐述了他们的思考和期望。 《中国国际法论刊》主编易显河认为,形式上的国际化并不是真正的国际化,衡量期刊是否国际化的核心标准在于其是否具有国际影响力。期刊只是传播学术思想的媒介,期刊国际化归根究底依托的是学术水平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指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承担起一个重大的使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与辉煌成就,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言及中国人文社科研究与世界交流,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单向吸收较多,互动交流较少。”徐枫认为,这种单向聆听的方式显然不利于中国学术的传播与发展。中国学术作为全球学术共同体的一部分,需要坚守自己的学术话语,也需要与国际学者进行互动,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理论概念、语法逻辑和话语体系,在世界学术体系中反映中国视角、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 陶秀璈说,在目前西方学术话语权占优势阶段,容易出现过度追求西方欣赏、迎合西方学术标准的现象。必须要树立中国学术的价值自信,不要盲从西方标准来衡量中国学术的价值。正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组织撰写的社会科学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中指出的那样,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的争论,如果只能借助西方的理论资源加以解说,只能从西方的理论视角观察问题,就会遮蔽真正的中国问题,而且,种种脱离实际的学术思潮和舶来理论,注定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的主流。 叶继元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积累了30多年社会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已经有很多国外学者到中国来总结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鲜经验,中国学者更要有自觉自信,从中提炼出新的观点、原理、规则和理论。 《中国国际政治》执行主编孙学峰认为,中国学术期刊要“走出去”,在起步阶段就应该胸怀向世界贡献知识的雄心壮志和目标设计。期刊国际化的最终目的不仅限于向世界解释中国,更要贡献不分国界的普遍学科规则或有影响力的学说。 学术期刊不能脱离民族特色。受访学者普遍认为,学术刊物位于知识生产体制的末端和学术评价体制的核心环节。学术研究要坚持以我为主,学术期刊也必须具有、保持自身独特的特色、品位、风格,而不能一味地“洋化”,一定要展现中国学术研究的进展。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先进的国际规范应当吸纳,但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涉及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其规范和标准有不能剥离人文因素的主观性规范和标准。中国人文学科和部分社会科学学科从研究对象到研究传统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中国传统印记,在面对整齐划一的国际规范时必须有所取舍,并不是所有国际规范都有本土化的必要。 “期望未来中国能够拥有自己的大型学术期刊出版集团,使我国的优秀学术期刊可以通过自主性的国际出版平台向海外推广发行,在国际市场赢得一席之地。”徐枫说,目前中国还没有兼具大型数字出版平台、全球性网络销售渠道和高质量品牌期刊群组成的学术出版平台,因而,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往往只能通过国际合作来走向世界。 但是,从长远和战略上考量,我国学术期刊通过“借船出海”来扩大国际影响终究只是特定时期的权宜之策。依靠自主创新、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期刊平台,才是中国期刊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由此,亟须重点培育熟悉国际市场的拥有自主品牌的大型期刊出版集团,在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期刊国际流通体系,从而增强中国期刊的国际营销能力和全球性品牌运作的核心竞争力。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