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王聪佶:阿里与微信的二维码战争开始

来源:搜狐IT  发布日期: 2014年6月11日 14:11 

  相比入股恒大之类的趣闻,阿里关于二维码战略的发布会并不起眼,而在6·18前后推广淘宝二维码,甚至还会被认为是阿里压制京东风头的战术动作。

  但实情是,“码上淘”这个事很重要,非常重要。

  因为隐藏在淘宝二维码背后的,其实是阿里系与腾讯系你死我活的“二维码”战争,失败一方将在线下丢掉重要入口。

  而从现在局势看,虽然微信O2O已经热炒快一年,但淘宝二维码一出场,似乎就已领先。具体跟大家解析下:

  1.淘宝二维码,非常重要。

  到底有多重要呢?阿里COO张勇的说法是,码上淘是阿里无线战略纽带,

  这话其实没夸张,有知情人士跟企鹅君说,二维码战略其实是马云访日拜会孙正义时,参考日本电商巨头“乐天”定下的战略,整个阿里已经调动几百人参与“码上淘”项目,内部权重是相当高的。

  2.二维码,是微信、淘宝赋予商家的线下推广的能力。

  不管是淘宝的二维码,还是微信的二维码,其本质都是平台赋予商家的线下推广能力,商家在微信、淘宝开发的所有服务,都可以通过二维码触达。

  这很重要,还记得去年大家为何要一直说微信颠覆阿里吗?其论点就是微信公众平台是商家与用户的点对点模式,这必然颠覆平台模式。而有了二维码,任何商家都可以实现对用户点对点触达。

  所以,有了二维码,商家对互联网后首次变得主动,

  3.谁在推广二维码?答案还是商家。

  不管是淘宝还是微信,其具有的线上流量终究是有限,但线下空间其实是无限的,有广告的地方,都可以成为二维码的推广场所。

  但谁在这无限的领域推广二维码呢?答案是商家。

  只有商家自己才有推广资源。比如阿里这次合作的百事可乐和青岛啤酒,将在饮料罐上印上二维码;比如淘宝商家,将在物流包装中印上二维码。

  就算没推广资源,也只有商家自己才知道如何投放二维码。比如医药零售商在医院投放二维码,商家自己才知道用户集中在哪里。

  4.那么,微信和淘宝的价值是啥。

  答案是云端平台,即商家在线上平台的承载方式,所以当有了线下二维码,商家与用户的点对点沟通甚至会模糊淘宝和微信的用户认知.所以张勇说码上淘将成为阿里集团“云+端”战略重要一环的这个说法,也真的不是凭空说的。

  那么,为何阿里和微信的二维码战争即将开始呢?因为:

  1.淘宝二维码和微信二维码,是不兼容的。

  与支付二维码不同,普通二维码本质上就是个链接地址,这东西其实是有统一标准的。但链接是可以人为屏蔽的,而阿里刚好就比较小气的就干了这件事。企鹅君我测试了下:

  用微信扫描淘宝的二维码会被屏蔽;而使用手机淘宝扫描微信二维码,则会被提示不安全。

  腾讯则比较“大度”,没有屏蔽手机淘宝或支付宝扫出来的二维码链接,但由于技术原因,所有非微信扫码工具基本都找不到公众平台的正确落地页。

  这确实反映一件事:尽管拥有统一标准,但由于落地的云端平台不同,淘宝二维码和微信二维码,最终一定不是互相兼容的。

  2.淘宝和微信,商家需要有所抉择

  淘宝、微信二维码不兼容,造成了商家需要有所抉择,因为有效的线下推广资源都不便宜,贴两个二维码就是双倍推广费用。

  比如,百事可乐想在可乐罐上同时用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就需要一个二维码落地到淘宝店铺,一个二维码落地到微信公众平台;还需要告诉用户,微信二维码只能用微信扫,而淘宝的二维码一定不能用微信扫。

  这简直丧心病狂不是,因此,商家对待二维码也许在初期会有摇摆,但最终一定有所抉择,选边站后迁移成本将会非常高。

  这也是为何企鹅君我说,阿里微信的二维码战争,一定是你死我活的。

  最后来说一说,为什么企鹅君觉得淘宝二维码领先了:

  答案是因为腾讯解散了电商业务,是的,易迅确实是不赚钱,微生活微购物确实人员冗杂,但这是覆盖线下必须啊。

  淘宝这次能与百事可乐、青岛啤酒联手在16亿个瓶瓶罐罐上铺设二维码,确实是很牛。但别忘了,这事易迅也玩过,只不过是与可口可乐在9.9亿个瓶盖上玩的。

  但腾讯内部能够与传统企业协调调度资源的团队,要么被送到京东阿里,要么裁员或自动流失。

  裁掉腾讯电商部、腾讯确实是省去了负担,但如今真的到拼线下推广能力、拼传统企业沟通服务能力的时候,腾讯又少了专业的团队。

  难道真的要去指望微信第三方服务商、以及不控股的京东点评这些外人为微信O2O称其未来吗?

  所以,相比淘宝二维码这次清晰且正在执行的四个开发方向:购物、互动、服务和虚拟店铺,微信二维码在线下开发方面最近显得混乱且效率低下。

  所以,这就是为何企鹅君我在前文中认为,淘宝的二维码战略虽然刚浮出水面,但事实上已经领先微信的原因。更多广告行业观点请继续关注广告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