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学遗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创刊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多位相关领导和专家到场参加。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致辞表示祝贺。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文学遗产》主编刘跃进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毅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世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费振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公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扬忠、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杨庆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奔、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等在会上发言。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出版集团、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图书馆、梅兰芳纪念馆、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在京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文化团体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文学遗产》创刊于1954年,最初以《光明日报》专刊形式与读者见面,是我国第一份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业刊物。1963年,《文学遗产》被迫休刊。1980年复刊后,改为独立期刊。截至今年9月,《文学遗产》共出版专刊463期、杂志192期、增刊18期,刊发学术论文约3000篇,一直被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视为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学术刊物。古典文学研究界的老一辈知名学者,几乎都在《文学遗产》发表过文章。而目前活跃在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也大多与《文学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字因缘。《文学遗产》在古典文学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期以来,《文学遗产》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坚持立足学术、心系国家、服务社会、关注现实的办刊思路。一方面继承传统,专注于对中国古代宝贵文学遗产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另一方面面向现实,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文学遗产》主编刘跃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不断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为办好刊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十年的实践证明,古代文学研究只有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增加社会影响力,为党和国家的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才能更圆满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文学遗产》将努力推动古代文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贡献力量! 与会学者纷纷对《文学遗产》六十年来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指出,自上世纪50年代起,《文学遗产》就一直努力促进学术争鸣,营造了良好的学风。原《文学遗产》主编徐公持称赞《文学遗产》保持了突出的学术个性,而且注重学术道德建设。北京大学中文系葛晓音教授称赞《文学遗产》一直走在国内古典文学研究的最前沿,推动者学术风气的转换,并且坚守学术的良心和品格,提倡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精神。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杨庆存指出,《文学遗产》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建设中国当代新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奔则将《文学遗产》的品格概括为八个字:“悬格甚高,守土甚严”。 岁月更迭,时代前行。六十年风雨征途,六十年矢志不渝。《文学遗产》决心继续站在时代高度,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古典文学,并在专业化的学术研究中保持家国情怀,为我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奉献力量! 《文学遗产》杂志方面表示,今后将继续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更多杂志广告请继续关注媒体资源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