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场景革命不过是一种营销方式而已

来源:程小微  发布日期: 2015年10月15日 19:10 

  Antonio Damasio在他的《笛卡尔的错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几乎所有行动决策的临门一脚都是情感驱动的。而基于特定场景而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营销方式则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促发这个情感驱动的因素之一。

  那么,何为“场景”?

  应该没有哪个词比“应景”这个词更能够全面概括场景化的定义了。说得高大上一点,“场景化”就是将原本孤立的某一种感知,上升为更为多样或者具体的感知。IT企业与“会议营销”、淘宝与《舌尖上的中国》、景区与《爸爸去哪儿》、视频网站的“边看边买”与“千颂伊同款”,都可以认为是场景化在营销中的具体应用, 如果你正在超市为下午的一场足球活动买一瓶自己喝的饮料,你可能会选可乐、脉动、佳得乐等等,但你绝对不会买牛奶、啤酒,这是产品功能赋予的食用场景化。

  这些,就是应景了。

  马克西姆.格拉德维尔的“引爆点”理论中提到了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意见领袖)法则、附着力法则、环境因素法则,其中,“环境”既可以认为是一种“场景”,这个场景不可孤立存在,需要个别人物的发起以及产品本身的附着力(好的内容)作为前提。所以,如果你希望根据不同的场景去设计不同的产品那就悲剧了,因为很多时候你的产品只有一个,而你却需要面临的场景实在是太多了,上厕所是个场景、排队买单是个场景、等电梯也是个场景。

  也许你会说“个性化”和“标准化”,甚至最近开始流行的“社群”“C2B”,但这些概念都是做大做强之前的一种“自我安慰“。小众是大众的必经阶段,标准化是个性化的最终归宿。为什么一个拥有9个产品系列的手机品牌却被每年只推出一款手机的品牌打败?为什么人人都爱Hermès这样的奢侈品?

  从定位理论、整合营销理论到品牌资产理论、战略论,我们仍然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中,因此这些理论所倡导的核心方法论依然适用,只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变得丰富了起来。以前是一个产品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位,然后慢慢发展市场,而现在则是每个产品都需要针对需求所处的不同时间点和不同环境予以满足。

  另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连接的速度还是连接的范围都不是过往时代所能比拟的,现如今,场景更加的多元化,在空间、时间、虚拟与现实上跨度更大。比如,以往排队并不能算作一个场景,而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介入,我们可以在排队的时候通过一个APP浏览新闻、查看产品攻略等等,一个二维码能够做到的事情超乎想象。

  实际上,场景化的可取之处在于其实只是它是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而存在。场景化更多的是大众产品的一种小众的营销手段,但是如果将场景化作为一种产品策略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越做越窄了。

  既然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那么场景化的内涵就可以通过文案、跨界合作等方式进行包装。

  以文案为例,文案在场景化营销中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把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比如风靡一时的无人机可以定义为“会飞的相机”,把苹果的甜度定为“甜过初恋”,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各种神文案。

  具体的场景还有很多,好在场景化在叙述上并不是一个非常难于理解的术语,每个人可以置身于一个有着特定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具体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中,内在需求、行为目的、期望结果都有非常大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才可能真正理解“场景化”的内在含义。

  场景化虽好,离革命尚早。更多广告行业观点请继续关注媒体资源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