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记者》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11日 16:00 |
麦奎尔指出:“人们认为媒介具有‘伤害’社会(引发冲突和失序) 以及对社会有益的可能性(维持秩序和社会整合) 。”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中所营造的媒介环境,有可能引发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误判。目前有关社会新闻的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异化现象,引发受众对于媒介过度渲染的社会环境现实化,从而产生媒介恐慌,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网络社会新闻传播的异化倾向
根据广播电视辞典的解释,社会新闻是指着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气,以及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展变化的新闻报道。新闻机构发布社会新闻,目的在于除旧布新、扶正祛邪,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抨击不良的社会现象,以净化社会风尚,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舆论。但目前社会新闻的传播出现一定情绪化倾向,过度渲染某些感情色彩,给受众认识世界带来一定困惑。其异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德丑态化
道德力量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社会功能, 社会新闻更应以其直观、集中、强烈的形式表现特有的大众道德规范功能,但网络社会新闻为争夺受众注意力,过分渲染,所刻画的社会已经被丑化。像中国新闻网中很大比例的社会新闻,从选题到新闻话语表达充斥着人性的丑恶,很大程度上给受众心理带来阴影,产生负面影响,受众所感受到的社会充满道德丑态的人性冷漠。
2.社会暴力化
我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各种新现象层出不穷,伴随而来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强,社会普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浮躁感,表现在心理上是容易情绪化,表现在行动上则容易产生极端行为——采取暴力,这种现象与媒介描述的社会图景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社会新闻每天都会有数篇暴力案件的报道,且不免存在夸张渲染成分,受众阅读后对社会的不稳定更加恐慌,形成“恐慌文化”和非理性的直觉式反应。
3.社会危机化
媒体是社会的“文化之眼” ,可将各类已发生的社会风险事件再现为文字或影像符号(特别是电视画面及新闻图片)以供社会公众进一步认识,唤醒社会的风险意识和警觉心,但受众进行解读时心里会产生社会充斥了各种危机的想法。
风险社会潜在影响与媒介道德恐慌的引发
1.风险社会及媒介恐慌释义
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是潜在的、不确定的, 是个人和群体在未来遇到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可能性的判断与认知, 表征了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某种潜在状态、社会张力乃至危机水平。这些隐性的风险暴露出来并通过媒介传播所引发的恐慌,就是我们所说的“媒介恐慌”。风险调动和汇集了关注,它们需要与那些组成了风险独特的、变动的实在定义的信息、沟通和规范相联系。风险社会的到来增大了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而“所有的风险都是媒介性的”。
2.二者互动关系的具体表现
当前我国媒体在社会新闻报道领域出现过分渲染暴力、色情及死亡等丑态化情绪的倾向,为追求利益,给受众建构起一个异化的畸形社会形象。潜在的、不确定的风险社会因素之前也许就存在,但伴随着媒介环境越来越开放,这种风险被媒体最大化表现。全球各种潜在风险正逐渐转化为危机给人类带来威胁,恐怖主义、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等高频率发生,像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带来严重影响。我国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各种危机事件比如“非典”、禽流感、南方雪灾、汶川地震,接连不断的各种食品及药品安全事件,社会暴力事件及非正常死亡事件更是以大比例占据每日的社会新闻版。所有这些如魔弹般刺激着受众的大脑神经,媒体过度渲染使得社会某些黑暗面及灰色面聚合,产生社会“集体道德恐慌”。 媒介恐慌的治理引导措施
在网络时代,受众接触各种新媒体的频率大为增加,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和各种媒体“亲密接触”。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为赢得受众注意,通过大量和不断的报道,把“寻常普通”变为“与众不同”,对社会上某些现象和事件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它们对社会可能构成的实际威胁程度,从而产生媒介恐慌。这意味着,公众的恐慌并非对社会现实环境的恐慌,而是对因媒体报道而形成的虚拟环境的恐慌。
从网络社会新闻可以看出,过度报道在价值取向上存在负面化倾向的社会新闻,诸如渲染凶杀、抢劫、爆炸、吸毒、暴力、色情、淫秽的东西,虽然能够招徕读者的眼球,但格调不高,所起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视。这类社会新闻有时会瓦解人们的意志、精神,使人沮丧,使人消沉,对生活丧失信心,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第一,大众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防止出现媒介失语、媒介滥情、媒介偏见、媒介媚俗、媒介虚假等污染大众传播环境的行为;
第二,新闻从业者要加强自身修养,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准确、真实、客观、平衡的原则,避免新闻炒作;
第三,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并普及风险意识,提高对于媒体所提供信息的科学解读能力,增强他们对于媒介事件的判断力以及应对力。
社会新闻以它的贴近性、趣味性、故事性及平民性等特点赢得受众的青睐,媒体在社会新闻报道上一定要严格把关,科学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应对所产生的受众媒介恐慌,提高社会新闻的信息品质,保持媒介生态良性运转,增强社会新闻的知识性和服务性,发挥其大众道德规范功能。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