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分析网络语言中沟通障碍问题

来源:《今传媒》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12日 16:12 

     网络语言是指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一种话语形式,它是在标准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在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交往实践中逐步建构出具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语言,使得传统德育的话语体系产生了沟通有效性的危机,造成了一些沟通障碍。如何通过掌握网络语言的特点,创新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从而消解网络时代中的沟通障碍成了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语言的主要特点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它脱胎于现代汉语,又有与其不同的特点;既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又给它带来挑战。网络语言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并针对特定的人物或者事件形成特定的含义。创造出了传统口语和书面语中所没有的表达方式和修辞形式,构成了时下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方式。这种语言方式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许多特点。



  2.随意性。人们使用网络交际语言时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宽容度,对于某些日常交际中不常用的说法给予较大的宽容,而不被视为不礼貌用语。如“你真没良心啊!”这类亲昵的表达;又如经常用一些错字、别字,“斑竹”、“版猪”、“班主”等不同的称呼均指“版主”;再如新鲜搞笑的话语,“如子曰:‘吾尝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上BBS也。’”

  3.创新性。根据语言发展的理论,青少年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喜欢通过创作节律、谐音、笑话、双关等“玩弄语言”来促进语言意识的发展。为了突显自我个性,增加记忆点,出现了千奇百怪的网名,如 “深色幻想”、“西米果”、“胭脂泪”、“妖妖”、“月亮上的狼”、“一心为你”、“ 莪夨詓ㄋ莪想偠啲”等等,所列举的网名中,或者是一个鲜明的形象,或者是一个意象,或者是一种声音,或者是英文,又或者是“火星文”,总之,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强调意义和价值的姓名,网名更多呈现了词语组合的偶然性。再比如网络论坛里,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又有自己的叫法,如把“朋友们一起聚会吃饭玩玩”叫“腐败”(FB),把“只看别人说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叫“潜水”等等。还比如使用数字(7456——气死我了,520——我爱你)。甚至使用符号化(“:-(”表示无可奈何的苦恼;“^-^”表示眯着眼睛笑)以及大量的同音异义字——网络通假字(如酱紫——这样子、共眠——共勉、幽香——邮箱)和古汉语中的生僻字,如槑(古同“梅”,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囧(古同“冏”,原指光明。在网络文化中,它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

  4.粗俗性。有人曾通过雅虎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有1359个,而被鲁迅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的“他妈的”则高达3305个之多。这是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所具体表现出的特点。其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造新词,如SB(傻逼)、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等随处可见;二是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而居于一隅的粗话、脏话登堂入网,一些攻击性话语的尖锐刻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二、网络语言造成的德育沟通障碍

  网络语言的上述这些特点使得教育者如不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就难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对教育对象的主导作用就随之大为减弱。网络语言造成的德育沟通障碍集中体现在主观沟通障碍和客观沟通障碍两个主要方面:

  1.客观沟通障碍。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掌握的网络语言信息的不对等而产生的信息沟,是客观沟通障碍。根据美国学者丹斯的人际沟通障碍理论,沟通障碍和“信息沟”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对于沟通的任何一方而言,了解的对方信息越多,“信息沟”就会越小,沟通就容易进行;反之,如果了解多方信息过少,则“信息沟”就越大,信息沟通双方就不容易进行,从而形成较大的沟通障碍。①德育教育工作者本身受教育的背景是传统话语方式,因而对大学生中正在流行的网络语言知之甚少,这直接导致他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使用的是传统话语方式。传统的话语方式相对网络语言显得规范、繁琐,网络语言则尽其可能的简约、新奇。因此,当教育者一直试图用传统话语方式接近学生的思想深处时,大学生却表现出对传统话语方式的不屑一顾。


后现代主义倾向



  信仰的迷失



  实用主义蔓延



  教育工作者往往在意的是学生沉迷网络的这一现实,在学生推崇备至的网络语言背后又暗藏着怎么样的文化和心态的变迁却极少关注。教育工作者将学生中流行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看成是单纯地贪玩或玩世不恭,因此对这种现象往往抱有一种“不值得重视”的态度,也就是说,从内心对于这样的现象是排斥的,从没有把这样的现象当成是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一种必要途径,没有意识到在网络语言盛行的背后,学生的价值观的迷茫、信仰的缺失、世界观的淡漠和人生观的消极,因此,在主观上就难以达成与学生的沟通,沟通障碍由此产生。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构建德育话语体系

  1.掌握网络语言,有效传递德育信息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差异现象说明了大学德育环境的重构和教育文化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德育工作者如果不学习和掌握网络语言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固于使用传统的话语方式与大学生开展沟通交流,势必无法有效达到教育效果,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从而失去掌控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因此,德育工作者只有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建构新的德育话语体系,才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只有很好地掌握网络话语这一新的沟通媒介,才能够真正与大学生展开思想交流和对话沟通,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及时有效地传递教育内容,取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2.接纳网络文化,消解德育沟通障碍

  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地达成消解沟通障碍的目标,就必须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分析、掌握、了解学生在网络语言中流露出的思想倾向。一方面,教育者要走进学生的网络世界,包容并接纳学生的网络文化,透过网络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博客、BBS、电子邮件、QQ等网络交流方式和学生建立起平等沟通的桥梁,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让学生畅所欲言。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在网络中表露出的负面情绪进行积极的、正面的疏导。通过网络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说出很多平时面对面不好说、不愿说、来不及说的话,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积极地面对人生、应对挫折、笑对未来。针对学生表现出的对后现代主义的盲从,可以通过剖析后现代的各种消极观点,在网上“引经据典”地加以批判;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信仰的迷失,可以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帮助其建立起崇高信仰;对学生对网络实用性的顶礼膜拜,可以发挥其主动性,比如可以在校报上开辟一个网络论坛的版面,请学生定期收集各类网络语言和网络事件,并对此展开讨论,由老师加以引导。

  在这样一个网络风行的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者要想真正地消解与大学生的沟通障碍,仅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使用和驾驭网络,使网络成为宣传、交流、教育、沟通的工具,用网络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网络这把双刃剑,一度引导学生走向迷茫,教育工作者就要重新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走向成熟。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