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报纸之转型——看《燕赵都市报》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 王小波 李薇 日期: 2009年09月23日

传统报纸之转型——看《燕赵都市报》

        新媒体时代各种新传播技术的出现,使得包括都市报在内的传统报纸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互联网,特别是以博客、播客等用户生产内容为代表的Web 2.0技术,深刻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都市类报纸如何扬长避短、应对无孔不入的网络冲击,是当前报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从今年开始,《燕赵都市报》开始试行报网一体化运作,对报纸和互联网进行嫁接,以构建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
  6月26日,全新升级改版的燕赵都市网正式上线。它以全新的格局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报纸电子版,也不是对互联网的简单嫁接和模仿,而是一种报网互动格局下全新的媒体平台。燕赵都市网从报纸内部抽调了大批精干采编人员,组建了网络新闻中心、民生论坛等几大平台。并实行全员办网,编辑部、商贸专刊全体人员都移到网站上来,实现人力资源、新闻资源全员就地转化。
        燕赵都市网上线后,打破了原来的编采流程。具体做法有:首先,全员上网,报网打通;左手办报,右手办网;一报一网、亦报亦网。全体人员要尽快熟悉网络媒体的使用,尽快上网,所有的新闻资源、商贸资讯要在网络上重新整合,产生新的价值。其次,要逐步从以纸质媒体采编为主过渡到以网媒为主。报纸编辑与网络编辑同时处理记者采集而来的新闻,随时上网发布。再次,在新闻评价上参考网络民意,与网民互动,接受网民对信息的反馈。记者根据网络搜集到的社情民意,及时做出反应。
  报网融合后,以往以24小时为周期的出版节奏被改变。报纸、网络、手机报形成三位一体滚动式的刊播格局,多种传播手段共生共享。记者在采访中尽可能搜集更多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所写稿件经审核后,交网络发布,成为“网络专稿”;择其精要,成为“报纸版”稿件见报,并提示读者“更多内容浏览燕赵都市网”。重大突发事件、重要会议及文体商贸活动,记者在第一时间以简讯、图片形式直接交“短信汇报平台”或邮箱,网络以快讯方式滚动报道事态进展。重要事件、新闻核心当事人接受专访时,实行网络直播,与网友及时互动。
  在这一平台和格局下,新闻的单向度传播被打破,各种采编资源得到优化重组。从过去的一维传播变为多维传播,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更直观、具有交互性的服务。
  推行报网融合,让报纸与网络的界限变得模糊。但《燕赵都市报》没有丢掉传统纸质报纸这一固有阵地,只是利用新技术手段,拓展了传播空间。
  《燕赵都市报》编委会认识到,无论网络的空间如何扩展,传统纸媒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那些高质量的有特定主题的报纸仍然大受读者欢迎,关键是报纸是否有自己独家和深入的报道。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竞争已不再是短、平、快的竞争。那些公众认可的深度报道会确立和扩大报纸在读者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能够帮助报纸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网络给报纸带来的冲击毋庸置疑,但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和交互传播效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信息甄别的困难。大量充斥网络的真假难辨的信息,让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在信息过剩和阅读疲劳面前,受众仍需要一支专业的采编队伍为其采撷、摘编、解释和评价他们认为最需要的信息。一方面,受众需要在这片信息的汪洋中得到引导,以免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还需要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更深远的意义。报纸在这方面具有网络世界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优势。
  因此,《燕赵都市报》一边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手段,一边做大做强原创新闻内容,在深度挖掘新闻上下工夫。过去,社会新闻一直是都市类报纸的强项,现在《燕赵都市报》大量缩减了社会类新闻报道的比例,做深社会新闻,且更加注重政经报道。
  翻开如今的《燕赵都市报》,满版缺水断电、垃圾成堆、火灾溺水的景象一去不返。《燕赵都市报》目前正着力打造一系列新闻高地,比如去年年底开辟了《北京新闻》,第一时间采集有关国计民生的诸多重大新闻或对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另外,调整了《新观察》的编辑思路,加大自采新闻比例,让本报记者挖掘重大事件的背后意义。此外,还设立经济新闻一部和经济新闻二部,加重、加深经济新闻报道。
  总之,除了在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未来纸媒只有更加专业化和纵深化才能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只有充分发挥都市类报纸的采编优势和专业精神,才能使都市类报纸成为新媒体时代受众更加需要的新闻解读者和意义建构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