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实践》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24日 16:09 |
本文以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发生的三起矿难报道为研究对象,从版式设计、主题定位、时效性和真实性的把握三个方面,比较国内主流报纸与国外主流报纸的报道特色和报道文化。
这三起矿难分别是: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名矿工被困,9天后115人获救;2006年4月25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发生地震,造成比肯斯菲尔德金矿坑道塌陷,两名矿工被困,7天之后发现生命迹象,15天后获救;2006年1月2日,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萨戈煤矿发生爆炸,13名矿工被困井下,一人获救,12人生死不明,45小时后证明已经遇难。
版式差别
1.编排顺序、图片位置比较
2010年4月3日,王家岭煤矿矿难救援进行到了第6天,我国有影响的地方报纸均把“井下传来生命之声”配图排在了头版,画面是同一细节:救援人员倾听钻杆。广州南方都市报与北京新京报均给出超过三分之二的版面刊登,但未放在头条位置。上海东方早报照片所占版面较小,竖幅窄条放在中间偏左的位置,虽然能抓住读者目光,但由于头版挤进太多新闻,有些标题还相当突出,削弱了这幅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要吸引读者阅读,编辑排版的时候就该尽量减轻读者接受信息时的压力,做到简洁清爽。
2006年5月1日,墨尔本《世纪报》、《悉尼先驱晨报》,堪培拉《堪京时报》,布里斯班《信使报》、《汤斯维尔公报》、《西澳大利亚报》都是在头版整版报道两名被困矿工还活着的新闻,并以大幅照片甚至多幅图片集中使用,吸引读者的关注,在图片旁边和下方配以相关文字新闻,介绍被困矿工背景资料。这种设计,使得读者的视觉注意首先放在照片上,然后继续寻找相关文字新闻内容,阅读方便流畅,版式活泼生动,也配合了新闻内容的喜悦气氛。
2006年1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今日美国》、《华盛顿时报》等报纸均把“12名矿工还活着”消息图文并茂放在头版头条。其中《每日新闻》、《纽约邮报》、《波士顿先驱报》等还整版刊登一张被困矿工家属得知消息后万分激动的大照片。
2.标题制作比较
新闻摄影是由照片、标题和文字说明三部分组成的。用在头版的新闻主图,一般来说应该有一个醒目的标题,将照片的内容要点以简明扼要的语句和较大的字体表现出来。标题应该是照片内容的浓缩,同时又具有提示新闻内容、启发读者兴趣的功能。
我国3份报纸图片标题制作显得不够简练:东方早报“山西矿难120小时后 井下传来‘生命之声’”,字数太多,字号太小,使用了文学语言,不像照片标题,更像照片说明。标题太长,字号偏小,是我国多数报纸处理这则新闻时的普遍现象。
标题做得干脆利落、鲜明突出的是深圳的晶报,就两字“活着”外加一个惊叹号,不但准确地传递了新闻信息,也是最有深刻内涵两个字,非常充分地表达了人们的激动与喜悦,迫不及待想把这一好消息告诉所有人。
澳大利亚的几份报纸的标题都是统领全版的通栏设计,因为全版没有其它新闻。人们奔走相告的一句话,“他们还活着!”就成了第二天澳大利亚各大报纸共同标题,这也是报业一个奇观。
美国纽约的《每日新闻》头版标题“ALIVE!”(活着)则更为简洁醒目。斗大的标题字远远超过了报头。引题也做得特别提劲:奇迹在西弗吉尼亚发生。遗憾的是这是一则乌龙新闻,单就版面设计来看,该报挥洒空间较大,所以无论是图片还是标题都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
主体定位差别
西方新闻界在报道灾难新闻的时候,习惯把报道的主体定位在受难的群体上,着重报道灾难对他们的生活和精神构成怎样的巨大影响,以影响的大小来反映灾难的严重程度。基于这样的习惯,在矿难报道中,西方报纸很自然就把焦点定位在了被困矿工及其家属身上,然后兼顾其它。
我国的媒体以党和政府救灾抢险行为作为报道的主体,兼顾其它,体现者就是各级官员与参与救灾的组织和军队。因此,在王家岭矿难报道的前期,所有的报纸头版上都没有出现任何一位被困矿工或其家属的影像,就连“井下传来敲击声”这样一则对被困矿工家属意义非凡的新闻,选用的照片依然是救援人员倾听钻杆的形象。与家属喜出望外的形象相比,这样的照片既缺乏表现力,也缺乏感染力。
2006年5月1日至22日,在澳洲矿难整个报道中,出现在头版的照片都是获救矿工及其家属的形象。其中,5月2日全澳洲报纸继续刊登有关被困矿工的新闻,对他们的家庭做深入采访。《汤斯维尔公报》继5月1日拿出整个头版之后,再次用整个头版图文结合报道矿工家庭。在版式设计上,全版采用象征生命和永恒的海蓝底色,连报头都是反白印在这样的底色之上。新闻主图选择了被困矿工与妻子的合影,此前各报刊登的这位被困矿工的头像就是从这幅合影中剪裁出来的。照片经过去除背景的处理,主体形象更加突出,夫妻恩爱的情景更加动人。大字标题是来自妻子一句很普通的话:“我就知道他不会撇下我”。
被困矿工获救升井,这是整个矿难报道的又一高潮。2010年4月6日,被困9天之后,王家岭矿115名矿工获救。我国绝大多数报纸使用的照片都是表现群体的救援行动。新京报和新快报使用了同一张照片,但新京报上半版新闻下半版广告,用了横幅图片;新快报整版一张照片,标题压图设计,照片只能采用竖幅,偏重突出救援队员;英文版的《环球时报》头版照片也是相同情节,侧重表现的是鼓掌的官员(见图四)。笔者曾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十分感人的情节:担架上的矿工听到人们鼓掌,也伸出手来鼓掌。可惜的是,第二天报纸头版上没有这个特写的照片。
在井下被困15天之后,澳洲两位矿工获救升井。布里斯班《信使报》整版只是一张矿工走出井口的照片,而且版式设计干净利落,色彩运用十分清爽。更多的报纸选择了矿工升井后与焦急等在井口的妻子拥抱的照片。这些照片被世界各国报纸广泛使用。
《汤斯维尔公报》则再一次打破常规设计版面,把一版和四版设计了一个通版。全版选择了4幅照片,分别是等在井口的家人、出井的两位矿工与妻子拥抱(拍在一幅画面之中)、躺在医用担架上的矿工向人们招手致意。版面主体依然很明确地定位在了个体身上。
挖掘获救矿工被困井下的故事,成为澳洲各大报纸乃至国外报纸这次矿难报道的第三个高潮。生存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集中报道这些故事的时间是升井三天后,《西澳大利亚报》头版二分之一的版面、再转内页报道了绝处求生的故事。
时效性与真实性的把握比较
国内王家岭矿难救援过程,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也曾一度出现误传。在井下传来敲击声十几个小时之后再无任何回音,于是,标题为“王家岭矿难被困矿工生命迹象消失”的新闻出现在各大新闻网站的主页上,国内外电视媒体也在滚动新闻字幕中跟进播出。网络媒体、电视媒体错了都可以改,报纸不行,一旦印刷就成了历史。由于出版周期原因,报纸成功避免了这起“新闻事故”,而美国报纸就没这么幸运。
美国西弗吉尼亚矿难发生41小时后,美联社报道“一名煤矿负责人证实,搜救人员已经发现了所有12名被困矿工,他们所有人目前身体状况尚好。”焦急等待的家属们喜极而泣,记者把抢拍到的照片第一时间发回报社。许多报纸为了抢新闻而提前印刷,可是当3小时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证实12人均已遇难的时候,这些报纸已经送到了读者手里。这其中就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一大批主流报纸。
幸运的是,《今日美国》报的编辑保持着职业谨慎,在“一人生还”的主标题前直接点出了消息的来源:官员。“12名矿工在井下仍然活着”作为副标题处理,字很小,且没有直接的消息来源,只是说“家属被首先告知”。就新闻价值来说,12人还活着要远远大于“一人获救”。可见,由于消息来源的可信度较低,编辑作了留有余地的处理。
更多的报纸编辑以明显的感情倾向来处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对此消息深信不疑。见图三。《波士顿先驱报》头版,以整版报道这一“奇迹”(miner miracle),并运用了杂志封面式的版式设计,选用了突出家属喜极而泣的特写照片,主题鲜明突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新闻摄影角度来看,上述两份报纸头版照片摄影语言运用得都娴熟到位,瞬间形象也生动典型,人物表情更是具有情感力量,很能抓住读者的心。图片画面本身、人物形象、现场气氛、情感表达都是真实的,如果不是失误,这些都是很优秀的新闻照片。问题不在摄影上,而在消息来源上。记者经千辛万苦地拍摄,结果在源头上没有把握住,便铸成如此大错。在新闻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当记者也实在不容易。
另一种情形的报纸,虽然也报道了这则消息,但是版面语言却传递出编辑尖锐的矛盾心理。《泰晤士快报》头版大字标题在肯定地说“12名矿工还活着时”,内文却配了一组相当忧伤的照片,尤其是被困矿工家属黯然伤心的眼神,更让人感觉标题与照片的南辕北辙。这种编辑思路不可思议,这种编辑方法闻所未闻。唯一的解释就是编辑不想错过抢发新闻的机会,但是心里的确对这则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有疑问的新闻宁可不发,新闻价值越大越不能发。这一天,《华盛顿邮报》没有随波逐流抢新闻,头版未见这则新闻的任何图文,成功地躲过了这次新闻灾难。1月5日,在其它报纸都灰头土脸地采用不同形式在头版“更正”的时候,《华盛顿邮报》则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被骗家属愤怒痛哭、指责“乌龙新闻”的照片。于是,这张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照片,在这个传媒帝国的报纸头版却很少看到,更别说上头条了,倒是法国、加拿大报纸在头版高调刊登了这幅照片,报道美国报纸的“乌龙新闻”事件,其中就包括法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等知名报纸。
据美国“媒体博物馆”工作人员对1月4日的250多份美国报纸查阅的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报纸都以大幅图片形式对此新闻做出了“失实”报道。而在主流报纸中这个比率更是高达70%以上。
尽管“12名矿工仍然活着”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但是新闻是容不得任何假想和感情用事的,尤其是新闻摄影。这应成为记者和编辑必须牢记的行动守则。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