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南玻璃市场,各色玻璃制品亦真亦幻,流光溢彩,仿佛置身于奇幻的“水晶世界”。鲁南玻璃市场18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临沂玻璃行业从蹒跚学步到稳步成长再到今日辉煌的“春秋华章”。 1992年,时任临沂市宋王庄社区党支部书记的王顺银一心想带领村民早日“奔小康”,看到临沂市场发展如火如荼,他心里急成“一团火”。经反复考察论证,他发现临沂建材市场还是一片空白,遂带领村民在解放路与蒙山大道西北侧建成了十几排简易大棚,这就是现在名扬天下的“鲁南建材市场”发源地。 郭玉贵是最早入驻“鲁南建材市场”的玻璃经营户之一。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们开始从青岛、滕州、河北等地购进再生玻璃和平板玻璃,消费者需要的型号也很简单,只需手工切割即可,也没有什么竞争。”然而市场浮云总是千变万化。1995年,由于国内经济强劲高速增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速度加快,平板玻璃也迎来了1988年以来发展的第二次高潮,玻璃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郭玉贵等经营业户也趁此良机,鼓起了腰包,为后期玻璃行业创新改造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7年,随着临沂玻璃行业“春天”的到来,要求入驻市场的经营业户越来越多,摊位告急,市场开始膨胀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王顺银果断提出分流,将“鲁南建材市场”中的玻璃、五金、陶瓷搬迁至解放路与琅琊王路交会处的“七路市场”,划行规市。玻璃销售也有了专门的经营区。 玻璃制造业耗能高、成品体积大,因此,能源、铁路运输以及关键原料重油在该行业的生产成本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1997年以来,重油、水电、铁路运输价格不断大幅上扬,导致玻璃制造成本成倍增加,小平拉、小压延、小上引等原先已被淘汰的生产线“死灰复燃”,降低成本、压价销售等不良竞争造成玻璃价格不断下跌,“蹒跚学步 ”的临沂玻璃行业遭遇此次行业“感冒”,创伤不言而喻。 危机中总有转机,为应对玻璃行业“感冒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节能降耗,改善产品结构。随着百姓收入的提高和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取消福利分房的措施,住宅消费进一步升温。浮法玻璃以纯度高、无瑕疵等特点成为消费者的新宠。浮法工艺替代落后的引上和平拉工艺成为大势所趋,尘封已久的临沂玻璃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郭玉贵顺势前行,率先把浮法玻璃引入临沂市场。市场出现再次繁荣,焕发出了“第二春”。 经营业户不断增多,市场摊位再次告急,为维护这“好的光景”,王顺银毅然决定对市场再次分流,扩大经营规模,将“七路市场”中的玻璃、五金、陶瓷分立成市。2000年5月1日,鲁南玻璃市场开业,隶属于山东华强集团。经营业户由五六十户增至100多户,市场占地由20亩扩大到40亩,经营面积也增至2.5万平方米,鲁南玻璃市场成为临沂市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随着各行各业高技术、深加工产品不断出现,鲁南玻璃市场的部分经营户也开始跃跃欲试,走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发展之路。 玻璃二次制造即深加工玻璃,是利用一次成型的平板玻璃(浮法玻璃、普通引上平板玻璃、压延玻璃、平拉玻璃)为基本原料,根据使用要求,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玻璃产品,如夹层玻璃、贴膜玻璃、磨光玻璃、雕刻玻璃、镀膜玻璃、喷砂玻璃等。相对一次玻璃制造而言,它有提高剥离强度、增强安全性、丰富玻璃表面等功能。 玻璃深加工产品打破了传统玻璃的单一特性,因色泽鲜亮、图案美观、安全性强等优点深受消费者青睐。 自2000年始,市场部分经营业户为降价成本,节能减耗,纷纷投产玻璃深加工业。他们奔赴全国各大玻璃加工企业,拜师学习,将最新的玻璃深加工技术带入临沂,引进更新生产设备。临沂玻璃深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此,临沂玻璃行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跨步时代。钢化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夹层玻璃等产品纷纷亮出“临沂制造”品牌。 近年来,在国家节能政策的引导下,节能玻璃如中空玻璃走俏市场,成为鲁南玻璃市场的主打产品。除了新建建筑对节能玻璃的需求外,民用建筑玻璃的节能改造也进入日程。由此,鲁南玻璃市场注入了科技环保的“血液”。 山东华强集团董事长王顺银称:“科技创新是任何市场发展的潜动力。拒绝市场疲软,就要不断推动市场发展。鲁南玻璃市场作为临沂玻璃行业的发展平台,助推了临沂玻璃行业深加工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临沂玻璃行业的‘春秋华章’。”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